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这门学科,若能专注学习,短期内分数提升是完全可能的。当初我起步较迟,于是采取了浏览一章“风中劲草”搭配一章“1000题”选择的方式,但并不推荐这样的做法。如果时间允许,还是推荐深入阅读红宝书。完成第一轮后,就要深入理解每个主题的核心概念,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近现代史和思想道德修养。每个部分的复习策略各异,如近现代史需关注时间线,而马克思主义则重在理论基础,具体情况需要灵活应对。到了后期冲刺时,多做些模拟试题,如肖秀荣、任汝芬、蒋中挺等人的题目。通过大量练习,你可以感知到当年的考试重点,同时整理并巩固你的知识盲区,记笔记是个好习惯。大约在考前20天左右,许多人开始背诵肖四、20天等预测卷。但我建议不要将全部注意力集中于此,确保基础知识牢固的同时,仔细回顾各部分可能出现的考点,确保万无一失。
考研英语方面:
大约从四月起,我开始了英语复习,但没特意抽出时间专攻词汇。然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同学,我还是推荐先扎实地记忆单词。期间,我购入了张剑的黄皮书,每日练习两篇阅读理解,此时不必过于纠结正确率,毕竟这不是真正的考研试题,部分题目设计可能不够严密,关键是保持对语言的感觉。进入暑期,我开始接触真题,这些资料十分珍贵,务必充分利用。起初,我全盘练习,包括翻译等部分,但我认为专注于阅读理解更为有效,主要是熟悉真题的命题模式,并记录那些陌生而常出现的单词,以便日后反复查阅。我的进度是每两至三天完成并整理一套真题。难度比我预想中低些,阅读通常错2-3题。然而,阅读理解需多次精读,翻译和作文也需要动笔实践,作文可稍后再重点准备。对于错误的地方,我会通过解析来理解命题意图和解答技巧,同时积累生词。真题我总共大概做了三到四轮,后来几乎能记住答案,我就更多地去朗读文章,以维持语感。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我认为关键在于理解和积累。文学史部分需对全球各时期、各地域的主要文学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深入理解。阅读是基础,我会推荐大家系统地读一读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配合专业的文学史教材,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这样能帮助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文学理论则更偏重于分析和思考,需理解各种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并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去解读文本。我习惯将理论与具体作品相结合,凭实例来深化理解。
“文学评论写作”不仅考察理论知识,还考验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备考过程中,我坚持每周至少写一篇文学评论,选不同的文本,尝试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每次写作后,我会反思自有的论述是否清晰有力,论据是否充分,逻辑是否严密。多读优秀的文学评论也是提升写作技巧的好方法,从中学习别人如何结构文章,如何精炼表达。
特别提醒,备考过程中,笔记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建议把每本书的重点提炼出来,形成个人化的笔记,这既能巩固记忆,也能方便后期复习。对复杂的理论,画出思维导图会非常有帮助。
别忘了关注时事和社会动态,因文学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理解和评论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保持对世界的敏感度,是提高文学素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