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信息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专注于完成所有市面上能找到的模拟试卷中的选择题部分,这项工作始于10月中旬。接着,我会复习这些题目中涉及的概念点,并观看了一些针对模拟卷选择题的讲解视频,通常是每天解决两份试卷,总计完成了大约50余份。在最后阶段,我在肖8和肖4上的平均得分约为40分左右(因为这两份试题相对较易)。对于主观大题,我选择了徐涛的小黄书作为背诵资料,只需专心记忆即可。
考研数学方面:
书用的张宇的高数18讲,李永乐的线代讲义,1000题。因为学的时候很深入,18讲和9讲都只刷了一遍,线代跟着刷了2遍。1000题刷完了高数部分。张宇的书做起来会有些压力,感到挺难的,做1000题的高数C组曾经让我几天不再想去看数学,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发现自己做题的速度和能力有很大的提升,所以不要因为难而放弃,当你感到难的时候可能是突破自己的时候。同时,真题从11月中旬开始刷,刷了近9年的,感觉真题不是太难,所以没刷以前年份的,刷了张宇8套卷和合工大的卷子,感觉越难的卷子坚持做下来,能力越有提升。
考研英语方面:
从九月起,我着手研读张剑的真题集,遵循了四个阶段的学习策略。首先,我会在不做任何词汇查询的情况下通读并完成一次练习。接着,在第二轮中,我查找并学习文章中的陌生词汇,再次做题。然后,我会仔细阅读解析,同时摘录我认为精彩的短语和句子。最后一步是将整篇文章翻译一遍。这个流程相当耗时,通常我需要花上一整天来处理一篇文章。然而,这样的方法收获颇丰,它帮助我熟记单词,找出错误源头,理解试题的模式和特点,同时也提升了我的翻译技巧并为写作积累了素材。这是我从他人经验中借鉴并根据自身需求调整的方法,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如果你对此感兴趣,不妨也试试看。
考研专业课方面:
遥感概论主要涵盖了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传感器、遥感图像处理以及遥感应用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理解和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如电磁波谱、辐射测量、遥感平台等。这些基础知识为后续深入学习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遥感传感器的学习则需理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光学、雷达、热红外等)的工作机制及其特点。凭比较分析,了解它们在不同环境和任务中的优缺点,这对选合适的遥感数据源至关重要。
遥感图像处理部分,包括了图像校正、增强、分类等技术,这是遥感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的关键步骤。这部分需大量的实践操作,建议大家多动手做实验,用实际的数据去练习,这样真正掌握。
至于遥感的应用,它涉及到地理信息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灾害应急响应等多个领域。需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结合实际案例,理解和应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遥感概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是必要的,但一定要配合实践操作,比如使用ENVI、QGIS等软件进行图像处理。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或者自有的小项目,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知识。
团队合作和交流也很重要。遥感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与地理、气象、环境科学等都有交集,与同学或导师的讨论拓宽视野,激发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