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将政治复习划分为三个阶段。九月下旬拿到资料后,我计划从马原部分入手,但很快发现自己难以投入,也无法辨别关键内容。因此,我转向寻找辅导帮助,舍弃了大纲,转而专注于肖秀荣的1000题对应章节。在大纲解析上,我只是在后期大致浏览了一遍。毛中特的学习初期,我非常享受听老师的讲解,特别是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我看大纲并配合做1000题,做题时使用铅笔以便检查错误后能重复练习,这构成了我第一次全面复习的过程。
进入第二轮复习,由于自我感觉马原掌握得尚可,我决定直接跳过,集中精力于毛中特和近代史,每天各研读1-2章,并重温1000题中的错题。这一阶段持续到十二月左右。接下来的冲刺阶段,我侧重于阅读肖秀荣的时政小册子,分析历年真题,以及背诵预测卷。我做了市面上流行的预测卷的选择题,尽管它们与真题风格不同,但我视其为巩固知识点的机会。我还按照主题完成了过去十年真题的选择题,并依据大纲检查了自己的学习盲点,再次熟悉了大纲内容。考前查看真题中的大题解析也很重要,有助于了解答题策略。由于时间紧张,我仅背诵了肖四的一套题目,但考试时我发现肖四的答案几乎涵盖了所有大题。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测验具有高难度和密集的试题,因此评估的关键在于解答的精确性和效率。考生应集中精力提升这两项技能。在这样的考试中,专攻复杂问题并不明智。首先,我们以同济大学第五版教材为基础进行复习,确保理解基本定理,并逐一验证例题,每道课后练习都需正确完成。数学复习时,浮躁的态度是大忌,每个人都需要脚踏实地地度过这一阶段。接下来进入第二个阶段,将重心放在大量的习题演练上,选择与考试难度相近的习题集至关重要,过于困难的题目并无实际价值。第三个阶段则侧重于模拟测试,务必认真对待历年真题。关键是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找一段完整的两个半小时进行实战演练,合理规划答题时间。数学全书需要反复研读,做题过程中,标记出那些经典却未解决或难度较大的题目,后续再刷题时仅专注于这些标记过的题目,否则时间会显得紧迫。
考研英语方面:
我从七月起着手攻克历年真题阅读,从2005年起一路推进至2019年,主要采用何凯文编写的书籍,他的解析深入浅出,远胜张剑的版本。最初阶段,每日仅解构一篇,错误率大约控制在四篇阅读中犯四次错。完成之后,我会标注文中陌生词汇,并仔细研究每个问题的答案解析,整个过程往往耗时数小时。每一道题都需要细细琢磨,毕竟考研英语阅读的难度在于,即便全文理解透彻,也可能选错答案,关键在于解析的思维过程。随着时间推移,我开始尝试一次性解决四篇阅读,起初确实感到吃力,尤其是到了第四篇时,大脑疲惫不堪。但逐渐地,我习惯了这种强度。到了复习后期,即使是像2010年那样难度较高的试题,我也能稳定保持每四篇错两个,偶尔错三个的成绩。无论是模拟还是正式考试,我都推荐先做阅读部分,因为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做阅读,一旦大脑疲劳,可能会影响阅读理解,降低准确性。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涵盖了晶体结构、固体物理、化学键合等基础知识,以及半导体物理、磁性材料、光学材料等内容。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首要任务。晶体结构的学习中,要深入理解晶格类型、布拉伐格子、晶向和晶面指数等,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固体物理部分,掌握能带理论,特别是半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以及杂质对导电性的影响至关重要。化学键合的理解则需结合有机和无机化学的知识,理解各种键的性质和形成机制。
对半导体物理,理解PN结的工作原理,漂移扩散电流,载流子的产生和复合,以及MOSFET的基本工作过程是关键。这部分知识不仅在理论考试中有大量应用,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也会频繁出现。
再者,实验技能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实验帮助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凭XRD实验来观察和分析晶体结构,凭Hall效应实验了解半导体特性等。这些实操经历会你对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做题和复习是提升成绩的有效途径。多做历年试题和模拟题,不仅能检验学习效果,也能你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构建自有的知识体系,这对理解和记忆都有很大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但,每个难题背后都是一个新知识的突破。保持积极的态度,充分利用资源,如图书馆的书籍、网络教程,甚至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都能使你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