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大气科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了解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这样后续学习便有了目标。我想强调的是,无论你的兴趣如何,不论是否有基础,务必保持正确的心态,因为这是一场严肃的考试,不能仅凭个人喜好来决定。有时候,当你真正投入其中,你会发现它其实很有趣。比如哲学,探讨的是世界最基本的道理,光靠死记硬背无法取得高分,多思考一下,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需要做的资料包括:
1. 肖秀荣的1000题,至少要做三次,错误题目要看五遍;
2. 历年的真题;
3. 肖秀荣的八套卷;
4. 蒋中挺的最后五套卷;
5. 米鹏的六套卷加三套卷。
首先阅读精讲精练,配合做1000题,重复三次以上,错题要反复看五遍。接着做历年真题,然后是肖秀荣的八套卷,再做米鹏和蒋中挺的试卷。最后,十二月时购买肖秀荣的四套卷。
对于主观题部分,你需要背诵肖秀荣在17年发布的八套卷和四套卷的所有大题,每套五个,总共六十题,这样应对大题就绰绰有余了。
考研数学方面: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没打算考研,所以我复习数学是从五一才开始的,不过那时候没看进去什么,到了暑假才开始正式复习,到最后时间有点不太够,真题都没做完,不过成绩还算理想,毕竟今年数学比较难。数学全书(第一遍)。这一遍过的非常仔细,每一道例题,都盖住答案,自己做一遍,如果做对了,方法是否一样;如果做错了,错在哪里。这一遍战线拉得比较长,三个多月,而且这一段时间主要是在看数学。
考研英语方面:
自启动英语复习以来,我一直保持着每日五篇阅读练习的节奏,并在完成后仔细研读解析,这大约占据了我每天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鉴于我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我没把精力投入在背诵考研英语词汇上,但在复习期间,我会将每篇文章中遇到的所有生词和短语整理进笔记,然后每天早晨专门记忆这些内容。这个习惯极大地促进了我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尤其是那些实用的短语和常见表达,极其有益。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大气科学综合知识”,理解并掌握基础理论至关重要。这包括气象学的基础概念,如温度、压力、湿度、风向风速等基本气象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你需深入理解大气环流模式,如季风系统、气压带和风带等,这些都是构建大气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气候系统及气候变化也是考试的重点。要了解地球的辐射平衡、温室效应原理,熟悉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有深刻的认知。关注最新的气候变化科研进展,例如IPCC的报告,这对理解和解答开放性问题很有帮助。
再者,物理气象学和动力气象学的知识也不能忽视。这涉及到大气的热力学过程、云和降水的形成机制、风暴系统等复杂现象的理解。这部分需大量的计算和分析能力,多做练习题,熟练运用公式是非常必要的。
大气探测与观测技术也是考试的一部分。理解各种气象仪器的工作原理,比如雷达、卫星遥感、探空仪等,以及如何从观测数据中提取信息,进行天气预报,这是实践性的技能,需理论结合实际去学习。
大气化学和环境气象学的知识也不能遗漏。空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等问题,以及它们与大气物理过程的关系,都需你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方法上,我建议采用“理解+记忆+应用”的三步法。首先是深度阅读教材,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凭做笔记和画思维导图来强化记忆;凭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这对理解和应试都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