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硬科企业由此迈出“市场第一步”

解放日报:硬科企业由此迈出“市场第一步”

2025-05-01 动态更新

加快建成具有全球

影响力的科创高地

国家大学科技园承载区,对区域科技产业发展的贡献能级在显著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项目数和合同金额逐年创出新高,正全力助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成

习近平总书记等一行29日来到徐汇区“模速空间”,察看这里重点孵化企业的大模型产品展示,听取相关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介绍。

智元机器人就是其中一家高科技创业公司,不仅有“稚晖君”彭志辉任首席技术官开发“机器智脑”,还有联合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闫维新负责人形机器人的本体技术与硬件。“软硬”结合,产学融合,成为区域创新生态的重要连接。

眼下,不少硬科技企业都在环大学区域迈出市场第一步。上海支持上海交大、华东师大联合闵行区共建“大零号湾”,重点聚焦AI+生物医药、新型储能、超导技术、卫星通信、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原始创新突破,已累计汇聚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其中估值亿元以上企业137家。

大零号湾:打造宜居宜业生态,让创业者安心扎根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大零号湾”的建设任务。

汇聚于此的科创企业中,“交大系”企业占比60%,因此这里被称为“交大创业者的第二宿舍”。其中,柏楚电子、骄成超声先后登陆科创板,节卡机器人等也成长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级企业。以节卡为例,这家公司的机械臂不仅能组装精密仪器,还能为用户展示咖啡拉花。

创业企业之外,“大零号湾”已促成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元知机器人研究院、天合光能数字能源研究院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未来能源与智能机器人科技园也落户于此,并入选国家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单位。有投资人说,在楼下咖啡馆听到的对话,很可能就是几年后在证交所敲钟的故事。那些曾经在展示墙上的专利证书,正在变成轰鸣的生产线和闪亮的上市代码。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跑好原始创新最初一公里。”一年前,抓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能级溢出”这个核心,上海市科委、闵行区、上海交大共同支持建设的“大零号湾”一公里孵化器正式启动。投入使用的首个载体,运营面积约6500平方米,吸引近43家高质量初创企业入驻,其中5家初创企业已获天使轮融资超千万元。

当然,搞科技不只是盖楼、建实验室那么简单。深谙“只有咖啡好喝,代码才能写得好”的道理,生活配套也必须是区域一流。校地联手成立“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日常运营和平台搭建。为让创业者安心扎根,“大零号湾”周边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比如,瑞金医院闵行院区落地建成,带来了优质医疗资源;北鲲园科创街区也初具规模,成为集办公、休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新型社区,真正实现“产城融合、校城共生”。

环上大:从“孵化项目”向“培育产业”升级

不止黄浦江畔,上海支持松江、杨浦、临港、宝山等高校集聚区充分发挥高校创新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开展环高校创新集聚区建设。

环上大科创圈也以未来产业为突破口,重构创新版图。今年,宝山区与上海大学共建环上大未来产业创新工程院,聚焦未来智能、未来材料等五大领域,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立交叉创新中心,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与此同时,环上大科创圈正从“孵化项目”向“培育产业”升级。联合南大生态智慧城、宝山高新区等平台,谋划环上大未来创新港,聚焦合成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

作为环上大科创圈的核心载体,环上大科技园运营5年来,已累计孵化培育科技企业670余家,注册资本超37亿元,转化科技成果170项。基地空间布局涵盖概念验证、科技孵化、中试加速、产业承载等全链条功能。可以说,一场由知识经济驱动的科创变革正在改写区域发展图谱。

不同于传统科技园,环上大科创圈探索“技术+商业”合伙转化机制——教授专注技术研发,科技园团队则负责商业化运营,通过概念验证中心、技术经纪人等创新设计,破解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断裂难题。

以泮芯科技为例,这家由上海大学团队孵化的企业,依托环上大概念验证中心提供的多模态数据采集设备和市场调研支持,仅用两年时间便实现功率半导体测试设备的量产,产品进入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领域,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类似案例在环上大科技园屡见不鲜:菁存智测研发的AI脑科学检测设备已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取证阶段,与多家三甲医院建立合作;“精海”无人艇团队通过技术专利作价入股,推动国家级科技奖成果的产业化落地,服务南极科考、海洋空天一体化等战略。

环上大科创圈的突破,还在于打破地理与行政边界,形成跨域创新网络。上海大学在宝山、嘉定、静安三区布局特色园区,构建“一校多园”协同发展格局。其中,宝山园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50家,融资超8亿元;嘉定园打造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园,培育51家高新企业;静安园以“科创+文创”为特色,集聚140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

环同济: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

从一条街、几个点到画成一个圈,老牌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逐步形成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咨询、环保科技、工程设计软件等为核心的知识型服务业集群。环同济设计产业总产出从2005年的51亿元,提升到2023年的超700亿元,目前正在向千亿级产值稳步迈进……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也推动了同济大学相关学科自身发展,不仅传统优势学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设计学、知识产权等新兴学科也乘势而上。新发布的“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建设方案”显示,同济将推出一揽子改革措施,继续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

成果转化“老法师”的同济大学科技园,近年来创新动作频频。在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中,相比长期使用权、部分赋权,全赋权则是专利所有权直接全部赋予成果完成人,可以以个人名义开创企业。

仅需4毫升的外周血,即可对100余种癌症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评估,在Ⅰ期肿瘤患者中的检出率就达83.87%。目前,致慧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独创的这一新型纳米检测技术,实现了肿瘤早筛和精准诊疗的新突破,公司估值数亿元。

殊不知,同济大学科技园“相中”这一循环肿瘤细胞纳米检测技术时,发明人无团队、无资金,甚至无商业计划书。没有创业团队,就配置学校的工商管理硕士生;没有资金,就帮着对接投资人和财务公司……“硬科技成果转化的早发现早孵化,最难但也最重要,因此再难我们也要做。”同济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张震说。

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国家大学科技园承载区,对区域科技产业发展的贡献能级在显著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项目数和合同金额逐年创出新高,正全力助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成。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解放日报:硬科企业由此迈出“市场第一步”》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