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上任一个多月,英特尔首任华人CEO陈立武的改革一直处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中央,公司股价也伴随着各种消息“坐过山车”。
4月29日,在英特尔一年一度的代工业务大会(Intel Foundry Direct Connect)上,陈立武发表主题演讲,公布了Intel 18A(1.8纳米芯片制程)2025年年底量产、14A(1.4纳米)领先台积电一年将于2027年量产的进度消息后,重申他出任英特尔CEO的目标之一是“确保代工业务的成功”。这一公开表态也否认了英特尔在新CEO上台后可能出售代工业务的市场传言。
在刚刚结束的第一季度,英特尔的营收、毛利率和净利润多项财报数据均超过市场预期,但第二季度财报不及市场预期(公司预期第二季度营收在112亿-124亿美元之间,平均值为118亿美元,远低于分析师此前平均预期的129亿美元),公司股价在财报发出后下跌5%。
在同一天写给全体员工的内部信中,陈立武写道,第一季度财报是英特尔“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的一步”,但未来仍然需要应对“愈发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环境”。
“一切变革都将从重塑我们的文化开始。无论是客户反馈还是内部声音,大家所看到的问题都非常一致:我们太慢、太复杂、固守成规——这需要改变。”陈立武在信中反思公司危机时,将变革的重点对准内部。
在去年宣布全球裁员1.5万人后,新CEO将继续推动裁员为公司“瘦身”。近期据路透社等多家外媒报道,英特尔为削减成本将继续启动裁员计划,计划裁员20%。截至2024年底,英特尔全球员工总数为10.89万人,若按20%比例计算,裁员规模超过2万人,预计将是公司自1968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组织调整。
最新的内部信虽然未公布具体比例,但透露出裁员计划将从第二季度开始执行,会“以最快的速度在未来几个月全力推进”。
上任伊始,陈立武被视为拯救英特尔危机的“救火队长”。在他接手前,英特尔经历由盈转亏、裁员、分拆业务甚至被传出将被收购的传闻后,股价2024年一年已跌去60%,市值从近2000亿美元跌至800多亿美元。面对公司内外交困的危机,前任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黯然下台。在3月13日正式官宣陈立武就任新CEO,英特尔股价当天大涨近15%,收于23.70美元。
目前,英特尔的最新股价为每股20.34美元,市值887亿美元。陈立武的改革成为了市场关注这家芯片巨头命运的关键。
救火队长的使命
市场调研机构Techinsights的一位海外分析师今年1月曾告诉界面新闻,受去年一系列传言造成的信心危机影响,市场留给英特尔改革的时间并不多,公司在一季度前确定下新CEO人选后,到第二、三季度就需要向外界传递出清晰的改革信号及阶段性成果。
在英特尔遴选新CEO的过程中,195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华人之家,今年65岁的陈立武被认为是推动改革的合适人选。
作为硅谷科技圈的传奇人物,陈立武先后在风险投资、半导体领域声明显著。1987年,他创办风险投资公司华登国际(Walden International),亲自参与投资过包括中芯国际在内的120家半导体公司,并成功推动数十家企业上市和并购。2009年,他又加入半导体行业的EDA公司Cadence任职CEO。在此期间,Cadence营收增长超三倍、股价上涨超32倍,一举奠定了EDA大厂的地位。在正式接任英特尔CEO前,陈立武曾在2022年9月加入公司董事会,2024年8月因与前任CEO帕特·基辛格在公司经营策略上存在分歧辞职。
有了上述履历背书,陈立武成为拯救英特尔危机的“救火队长”。按照紧急程度,市场曾为其推动改革列出了需要优先处理三项工作:去年公司全球裁员1.5万人“百亿美元成本精简计划”(公司计划通过拆分业务、裁员、收缩支出,在2025年节省100亿美元)的落地推进;去年分拆独立、造成财报由盈转亏188亿美元的代工业务如何处理;如何在AI芯片竞争落后于竞争对手英伟达、AMD后恢复竞争力。
在第一项工作上,新CEO延续了去年公布的成本精简改革计划。
外界先前预测,与前任CEO基辛格主张扩张的管理风格截然不同,陈立武主张英特尔发展要走控制成本、精简规模的路线。因此在去年公司官宣全球裁员1.5万名员工后,市场认为新CEO今年将以更大力度压缩成本为公司“瘦身”。
3月底,在写给股东的年度报告中,陈立武承诺,将继续推进100亿美元成本节省计划。
在4月1日举办的英特尔Vision大会上,陈立武上任CEO后首次对外发声,进一步明确将改革的动作落在将剥离非核心资产、加速向AI专用芯片及定制化半导体领域转型上。
4月14日,英特尔又宣布与私募股权公司银湖资本(Silver Lake)达成最终协议,以87.5亿美元的估值、向其出售旗下可编程芯片(FPGA)业务Altera 51%的股份。Altera的交易是前任CEO去年推动的分拆计划,是作为“百亿成本精简计划”的一部分回流资金。
在最新第一季度员工信中透露新的裁员计划时,整个集团今年也宣布将继续收缩预算开支。财报披露,英特尔2025年总资本支出目标降至180亿美元,原目标为200亿美元,运营费用也将同步大幅降低。
陈立武在员工信中写,“在英特尔近年来的管理文化中,许多管理者最为看重的KPI指标是其团队的规模。然而从今往后,这种情况将不复存在。我始终信奉:卓越领导力的真谛,在于以精干的团队实现卓越的产出。”
代工计划押注18A量产
从2018年开始进入频繁更换CEO的动荡期,六年间更换了三任CEO。对于这家成立57年的硅谷巨头的第九任CEO,外界认为陈立武要“重振一家已失去光环的芯片巨头”,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性问题。
而代工业务是结构性问题的关键。作为市场上为数不多的IDM芯片制造商(与主流的无晶圆厂Fabless模式相对,IDM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既做设计,又自建晶圆厂兼做代工),英特尔曾是芯片制造领域的重要公司。但由于公司业务重心变化与战略决策调整,在10纳米、7纳米两代芯片制造工艺上掉队,这部分业务便一蹶不振,长期落后于台积电、三星。
前任CEO基辛格在2021年上任时,最重要的改革就是推动振兴代工业务的IDM 2.0战略。公司对外公布了“四年五个制程节点”(intel 7、intel4、intel3、intel20和intel18A,分别对应从7纳米到1.8纳米的芯片制程)的迭代升级计划,豪言2030年超越三星、成为仅次于台积电的全球第二大代工厂。
也是在去年4月举办的代工业务大会上,英特尔正式宣布将代工业务部门分拆,成立独立的Intel Foundary部门。此举成为了引爆英特尔危机的导火索,根据拆分代工业务部门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和2024年,英特尔三年内在代工业务上亏损高达52亿美元、70亿美元和134亿美元,受此影响,集团2024年由盈转亏188亿美元。按管理层的预测,代工业务要直到“2030年底前实现经营收支平衡”。
根据TrendForce统计的全球代工晶圆厂市场份额数据,台积电约占67%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三星约占10%第二,英特尔仅在2023年第二季度时进入前十, 份额只有1%。
在前任CEO离任后,如何处理代工业务是新CEO改革的关键。
此前市场一直传言英特尔计划出售代工业务,高通、博通、台积电都被传出是潜在买家。今年另据路透社报道,台积电提议与英伟达、AMD和博通共同投资一家合资企业,共同运营英特尔的晶圆厂,台积电持股不超过50%。外界有猜测这一方案是避免英特尔被直接收购的折中策略。
对于关于代工业务的所有传言,英特尔均未做出任何回应。英伟达方面,黄仁勋则表示未参与合资企业的任何讨论。台积电也否认了合资企业的传闻,称没有与任何公司商讨组建合资企业或分享其技术。
在公司发布一季度财报后,华尔街日报报道评论称,相比于英特尔业绩展望,代工年度活动上透露的信息更加重要。
在最新的代工业务大会上,陈立武并未提及涉及外部动作的任何传言,他坚称出任英特尔CEO的目标之一是“确保代工业务的成功”。
而公司将代工业务的成功押注在今年量产的Intel 18A制程上,首要任务是确保18A制程产品Panther Lake的量产。分拆代工业务后,公司的代工部门与产品部门之间已建立“防火墙”,接下来是要建立专业代工业务友好的模式,以客户服务思维吸引更多外部客户。
参考台积电、三星先前公布的时间表,18A对标各家的2纳米制程预计会在2025年下半年同期启动量产,届时三家公司展开正面对决。
陈立武在演进中介绍,在2021年提出“四年五个制程节点”计划至2024年这四年间,英特尔在全球的资本支出达到了900亿美元,其中约180亿美元投向了技术研发,370亿美元都投向晶圆厂设备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