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 "" 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 ——这是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近日被曝光的言论。
这一言论源自 4 月 22 日举行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会上,董明珠顺利当选新一届董事,并再次当选格力电器董事长,开启她执掌格力电器的第五个三年任期。在回答如何推进管理层年轻化等问题时,董明珠令人意外地说出了这样一番 " 人才论 "。
尽管近年来贸易的高墙林立,但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决心从未改变。在格力所关注的 " 核心科技 " 领域,中国也在不断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很难想象,在全球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一家中国知名科技企业的掌门人,会在企业人才的选拔上设置这样的标准。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推出了 "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 等政策,旨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助力产业升级。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各地政府经常会设置高额的薪酬和安家补助,深圳的 " 孔雀计划 "、上海的 " 浦江人才计划 " 等项目都已成为品牌,在海外人才中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早已经是共识。
在地方都开启抢人大战的今天,知名企业家却对海归人才抱有如此莫须有的敌意,实在令人费解。且不论在海外深造之后即将回国的海外高校毕业生们听到这样的话会作何感想,那些早早选择归国的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听到这样的表态,恐怕会感到不被信任的寒心。
也正因此,在费解之外,董明珠的 " 间谍论 " 让人害怕。简单地将人才选择简化为 " 本土 " 与 " 海归 " 的二元对立,本质上是在有意制造社会割裂。当这样的撕裂公众情绪的行为,发生在一家国有企业的掌门人身上时,在国内可能会引发 " 寒蝉效应 ",在海外可能还会让人怀疑中国 " 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 的决心。
回到产业层来看,众所周知,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人才。按照智联招聘披露的数据,2024 年海归求职者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 78%,且多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董明珠的言论不仅是在破坏社会对多元化人才价值的共识,甚至可能导致我们失去未来前沿产业创新的关键机会和窗口期。
相比于对宏观和产业层面的影响,格力公司因为这样的人才政策而失去未来更多的发展和创新机会,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不能否认董明珠重视培养本土人才的价值,但一家企业和它的掌门人对人才是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还是预先埋下 " 有罪推定 ",相信对于求职者的吸引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长期处于被怀疑的环境中,员工之间的信任度只会不断降低,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信息泄露源或 " 间谍 "。这种不信任的文化氛围不利于激发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今年以来,很多本应该坚定地站在市场一侧的企业家们,似乎更加热衷非市场的话语体系,表现出了一些反市场的封闭和保守姿态。
当部分一流企业家开始言必称 " 资本家 "" 间谍 " 等充满了非市场色彩的言论,甚至试图通过道德绑架来抢占舆论高地,其背后折射的是当前企业发展环境中所面临的深层矛盾和焦虑。面对流量,企业容易陷入到非黑即白的舆论陷阱。但以 " 贴标签 " 对抗 " 贴标签 ",反而加剧了舆论场的撕裂,最终又会反过来影响正常的商业生态。
在商则言商,本身也是对企业家最好的保护。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是时候呼吁企业家们尽快回归到市场中来了。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