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场比赛是空头策划的吗?
4 月 19 日,全球首场 " 人机共跑 " 半程马拉松赛事在北京亦庄举行。据介绍,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环境下的长距离耐力测试。
机器人选手们的表现令人哭笑不得,有的闲庭信步,有的踉跄摔倒,有的原地打转,有的需要工程师用绳子牵引 ……
有评论员认为,此次赛事最大的亮点在于 " 真实 ",没有摆拍,没有彩排。这次人机共跑马拉松比赛表明,真实情况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才刚开始,处于当年汽车跑不过马车的阶段。
投资界有人戏谑地问,这场比赛是空头策划的吗?
不久前,投资界就人形机器人是否值得投资发生过一场激烈的口水战。知名投资人、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
他说:" 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同时我觉得商业路径还是不清,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因为现在共识高度集中,估值上涨得非常快,这变成了我们早期 VC 想回避的赛道。"
他解释商业路径不清这个观点,他说:" 我问这几个 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此番言论引发创投圈、科技圈广泛讨论,有不少同样知名的投资人表示强烈反对,双方互怼,信息量很大,情绪性很强。
朱啸虎在创投界总是直言不讳,语出惊人。有人说他是属于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 的那种类型。不过,这不能证明他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投资机会的判断是错误的。
人形机器人肯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正如英伟达创始人、CEO 黄仁勋曾多次所强调的那样,机器人时代已经来临,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将会是个巨大的产业。
在 3 月 18 日 GTC 大会上,他再次强调了这一点,他说:" 比 AI 推理时代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处在物理 AI 时代的前夜,未来 AI 加持下的机器人产业,是一条 10 万亿美元级别的全新赛道。"
黄仁勋说得完全没错,有一天,或许这个地球上的机器人比真人还多,每一个真人都有一个机器人团队为其服务。
问题是,这一天什么时候来临?如果真的来临,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投资者能够赚到钱吗?我们先来看第二个问题。
二、巴菲特会怎么说?
1991 年,巴菲特给圣母大学的 MBA 学生做演讲,他给大家看了一份 1969 年 6 月 16 日《华尔街 . 日报》上美国汽车公司(American Motors)100 万份股份的募股广告。然后问大家,谁注意到了这则广告中的不同寻常之处?
之后,巴菲特告诉大家:" 那则广告中提到的人都已经消失不见了,包括销售这些股票的 37 位投资银行家以及美国汽车公司这个公司,他们都不复存在了。也许这就是他们为何将这些广告称之为‘墓碑广告’的原因所在。"
这 37 人都消失了,有些是华尔街上最著名的银行家,有些则是入行时间最长的银行家,但他们都消失了。
巴菲特指出,1969 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平均股本为 1100 万股,现在的平均股本为当时的 15 倍。汽车行业的规模是 20 年前的 15 倍。但是投资汽车行业的人却没有赚到钱。
巴菲特分析,这背后的原因是从众效应。
他说:"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非要为这一糟糕的结局找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在无意识状态下模仿了同行的做法。不管其中的一人做了些什么,另外 36 人都会效仿。正是这一原因使得大型银行在过去 15 年来一直陷于麻烦之中。每当有大公司做了一些愚蠢的事情,其他人都会迫不及待地予以效仿。"
1999 年 7 月太阳谷峰会上,巴菲特再次强调了这个道理:造福社会的行业未必造福投资者。
他说:" 我还是建议你回过头来看看过去世纪初曾经改变整个国家的产业,这会很有启发性——汽车业与航空业。先说汽车业,这里有一页(70 页当中的一页)美国汽车与卡车制造业者的名单,总计约 2000 多家企业,其中有一家姑且叫伯克希尔汽车,另一家叫奥马哈汽车。当时若你具有足够的见识,你一定会说我们的未来在这里,但时至今日,看看这些公司经过多年的竞争厮杀后,却仅剩三家公司。所以这是一个对美国影响深远的一个产业,也是对所有投资人影响深远的一个产业(虽然与当初预期的完全不同)。"
他的这段话总是让笔者想起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的场景,一群动物跳进来厮杀,画面上只看到尘烟四起,看不到具体厮杀过程,等尘烟落地后,才看得清一地的动物,哪几个死了,哪几个活下来了。
要在 2000 多家企业里选中最终胜出的那三家,这个概率太小。做多投资新技术要获胜太难了。不过,做空被新技术取代的东西,这个赢面很大。
巴菲特开玩笑说:" 坦白说,我很惋惜为何我的老爸当初没有看空马匹,因为当时在内布拉斯加州我们很容易就可以靠卖空马匹来图利。美国马匹数量:1900 年为 2100 万;1998 年为 500 万。"
讲完汽车业后,巴菲特又讲了另外一个 21 世纪革命性的产业,那就是航空业,这是一个让投资人想到其美丽远景便口水直流的新兴产业。
巴菲特说:" 为此我特地跑去找当初所有的飞机制造商的资料,发现在 1919 到 1939 年间,大约有 300 家公司之多,但到现在可能只剩几家还能苟延残喘。这里有最近二十年宣告破产的 129 家航空公司名单,大陆航空甚至聪明到名列该名单两次。截至 1992 年,所有航空公司的合并净利润是零,没错,连一毛钱也没赚过。"
巴菲特又开玩笑说:" 我在想,假设当初莱特兄弟的小鹰号头一次起飞时,我也在其上,我一定会设法将它弄下来。"
他进而总结说:" 对于其他深深改变美国人的生活,但对投资人却没什么好处的辉煌产业,诸如收音机与电视等,我不再赘述,不过我倒是要下一个结论,那就是,投资的要旨不在于评估这个产业对社会有多大的影响,或是他有多少的成长性,而在于个别公司有多少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这种优势能维持多久!一种具有重重保护的产品或服务才能真正为投资人带来甜美的果实。"
也就是说,护城河非常重要。
总之,巴菲特认为,投资新技术成功概率很小,一是因为早期很难判断鹿死谁手;二是因为,企业就算在早期胜出,也很难构筑护城河,抵御竞争。
三、人形机器人时代何时来临?
人形机器人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已经存在几十年,1950 年科幻小说家艾萨克 · 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定下的机器人三定律就令人十分着迷。
当然,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离科幻小说还有很大的距离,虽然也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了。
日本在这方面走在前沿。早稻田大学的 WABOT 是第一阶段(1969 年到 1995 年)的代表机器人物。这个阶段的机器人运动是静态的,行走缓慢。
日本本田全球最早具备人类双足行走能力的人形机器人阿西莫 ASIMO 是第二阶段(1996 年到 2015 年)的代表机器人。这个阶段的机器人能连续动态行走。
第三阶段是 2016 年至 2020 年,波士顿动力的 Atlas 机器人已能做出令人惊叹的动作。
第四阶段是 2021 年至今,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人形机器人开始进入商业化落地的初级阶段,以亚马逊的 Digit 和特斯拉的 Optimus 为代表。2023 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科学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像人类一样出汗、颤抖和呼吸的户外行走机器人模型。
第五阶段或许是从今年春晚开始算,扭秧歌的宇树机器人标志着具身机器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不幸的是,三年前 2022 年 3 月 31 日,本田宣布 ASIMO 正式退役,结束了长达 22 年的职业生涯。本田研发出 ASIMO,技术积累可从 1986 年的初号机 E0 开始算起。大家一路看着他从笨拙的动作,到可以灵活倒水、跟人对谈,就像看着一个宝宝从爬行开始成长一样让人感动。
ASIMO 身高 1.3 米,体重 48 公斤,行走速度是 0~9km/h。他有 57 个活动关节,可以模仿人类跳舞,并用日语、汉语和英语三种不同语言与人交流。
阿西莫的退役可能意味着当时的世界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人形机器人,当前工业机器人技术足够成熟,根本不需要有人的形态,多加脚或脸只会多增加成本,并不能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而用在服务业上,目前各种自助式工具,包括上架、收银、加热食物等,客人自己操作已经很方便,不需要一个多功能的人形机器人,在客人很多的时候,还要等待它蹲下、起身提供服务,反而更浪费时间。
日本的奇怪饭店,2017 年 3 月进军东京,开幕时,总裁谈到,未来会有 90% 的服务工作由机器人负责,有多语种机器人协助办理柜台手续,还有机器人手臂帮客人存放行李,但经过 3 年多,最终却证明机器人不能胜任这些任务,故障率高、不够聪明、会乱回答问题等,反而增加了人类服务生的工作量,最后饭店因此解雇了 243 个机器人,改用真人服务。
造价高昂是人形机器人的共同挑战,想要走进千家万户、做居家护工的工作,价格太贵,无法取代人力。
不少人感叹,本来以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可以让自己像科幻小说里所描绘的那样,有一个鲁滨逊的 " 星期五 ",为自己端茶送水、做饭做家务、陪自己聊天,没想到这个美梦还没有实现,自己就被人工智能取代失业了。
据说,目前我们的人形机器人主要的用途一是科研院校买去做研究,二是央企等大企业买去放前台做门面。
不过,笔者坚信,总有一天,会有具身机器人一边为我们端茶送水,一边陪我们聊天。
如果只是聊天,那么不需要具身机器人,只要一个聊天机器人就可以了,比如 ChatGPT,Chat 本身就是聊天的意思。
也就是说,总有一天,具身机器人会有明确的、众多的商业化用途,具身机器人行业形成站得住脚的商业模式。
不过就算到了那一天,投资人是否赚到钱,那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