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机械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复习政治前要先看看往年的真题(我是后来才看的,现在想来还是复习前看比较好),然后就是看大纲和任汝芬的序列一,边看边做序列二。后来觉得看序列一不是很好,就只看大纲了。我认为没必要看序列一,但序列二的题要做,主要是做里面的选择题,分析题我都没怎么看,做选择题是为了知道哪些可以作为考点,这样再看大纲的时候更有主次。大纲我反反复复一直在看,看了几遍我也不记得了,就是每次觉得哪里不清楚就翻开看看。我从九月一号开始复习政治。我把红宝书(即大纲解析)这本书当小说似得,津津有味很仔细的看了两遍多,每一遍配合做肖秀荣的《1000题》,十月份风中劲草出来后,我放下了红宝书,因为实在太啰嗦了,考试嘛,还是要抓重点。每次做1000题都要在答案附近把自己上一次做错的选项写上去,下一次看的时候可以加深印象,错误率会大大降低。我的1000题扎扎实实地这样做了三遍。
考研数学方面:
起初,我选择的是李正元的高数复习全书(那本粉红色的),这本书内容丰富且详尽,尽管许多人倾向于李永乐的版本。在自我鞭策和提高学习纪律性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大量实践知识,后来发现这对解决真题极为有益。于是,我购买了李永乐的真题集及其解析,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组题目,并深入理解每一个解答。对于正在备考的同学,我的建议是首先细致阅读全书,标记不熟悉的概念和公式,然后尝试解答全书中的问题。如果遇到困难或掌握不透彻的题目,可以查看答案并做好标记,以便后续复习时重点回顾。
考研英语方面:
自我感觉英语还算过得去,扎实的基础让我颇为自信。初期阶段,我每天都会投入两小时来记忆考研词汇,同时也会做一些张剑的阅读练习。这样的状态持续到十一月,我才开始着手处理张剑的历年真题集,当然,每日的单词复习依旧雷打不动。每天一进图书馆,我就埋头苦背两个小时的单词,直到接近十点钟。我认为只要词汇过关,阅读理解自然不成问题,这样的时间投入是值得的。不过,早晨背单词不宜超过一小时,最好在九点之前完成。除了固定的单词学习时间,我得抓住零碎时段来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单词不重要,反而是需要更高效地规划时间,并且要坚持不懈地记忆,不仅要牢记词义,还要熟悉其各种用法和变形。
说实话,早起的一小时内我的精神状态并不佳,还未完全进入学习模式,这段时间用来背单词或作文挺合适的。进入十一月,我才全力专注于历年真题,但其实有点晚了,因为真题需要反复操练以挖掘其中的规律和解题思路。虽然之前尝试过一次,但到去年十一月几乎忘光了,重做了一遍效果还不错,阅读理解基本都能达到30分以上。每次做完后,我会逐句逐题仔细分析并翻译,这个过程耗时颇长。十二月,我开始背诵张剑精选的50篇热门作文,可惜实际动笔写作的机会太少,只有输入没有输出,作文能力提升有限。没有足够的实践,考场上的表现就会显得挣扎,现在回想起来,真应该每天坚持练一篇。作文这种技能确实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才能炉火纯青。到了后期,模拟题的练习也所剩无几,总的来说,真实的模拟训练还是太少了,未能找到临场的感觉。平时不付出汗水,战场上只会流更多的血!考研之路容不下任何侥幸心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论力学,是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这门课程的核心在于理解并掌握牛顿三定律,动量、角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以及振动和波动的基本概念。在我看来,理论力学的学习需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抽象的理解能力。
扎实的基础是关键。你需深入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比如力、速度、加速度、位移等,这些都是构建力学模型的基础。掌握好矢量运算,这对处理复杂问题至关重要。我建议凭做大量的基础题来巩固这些基本知识。
解题技巧也是提升分数的重要环节。理论力学的问题往往涉及到复杂的计算和推理,熟悉各类题型的解题步骤和技巧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解决动力学问题时,使用动能定理和势能法简化计算;在处理平衡问题时,应用矩的方法会更有效。
再者,重视物理图像的建立。理论力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涉及到对物理现象的直观描绘,能够形象地画出力的分解或系统的运动轨迹,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力学的习题练习必不可少,无论是教材上的例题还是历年真题,都需反复去做,去思考,去理解。每次做完题目后,都要反思自有的思路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合理,这样不断提高分析能力和应试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