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地质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最后阶段的复习侧重于肖秀荣的精简版和四套卷,以及过去两年的政治真题,这些都可以作为模拟测试来操练。即使在选择题上犯错也不必焦虑,关键是要找出错误源头并集中攻克。对于8套卷和4套卷的大题目,务必熟记,因为有可能会遇到原题。即便未碰到原题,也要冷静分析材料,依据记忆中的知识框架,挑选最相关联的知识点,结合材料内容展开回答,确保条理清晰,尽可能全面阐述。
后来,我发现身边的研友开始热衷于《风中劲草》,据说这本书构建知识体系十分出色。然而,个人对此书的编排风格不太适应,加上时间紧迫,我对三大本教材只是粗略涉猎,同时并未觉得它如传闻中那般神奇。这一时期,我主要依赖的是肖秀荣的考点预测和八套卷,顺便也做了上一年的四套预测卷。这样的过程让我感到很有效,就像一个不断填补知识空白的过程。不知为何,我对肖秀荣系列有一种特别的信任感,或许是因为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吧。
考研数学方面:
我备考用的是高分指南,这本书至少反复做了三遍,也有说老吕的600题挺好的,无奈准备时间有限,只看了高分指南和名家详解。高分指南是一本神奇的书,知识点总结的很到位,例题每一道都是经典。数学最好的复习顺序是先复习高等数学、再复习线性代数、最后复习概率论。这样做的依据是高等数学是数学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的学习都要建立在充分理解高等数学基础之上,像概率里面,求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大家还有印象吧,用什么求,用积分,求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期望用什么,也要用积分。另外线性代数里面的概念、定理、推理特别多,而且都特别抽象,因此线性代数尽量提前复习,反复记忆。而概率论部分的题型相对较少,考研试题能出的花样不多,相比较它的题目更加的有迹可寻。历年都有这样的学生想到最后一两个月突击复习概率,可是这部分学生都吃亏了!最后一个月要看的东西太多了,政治你不看不背行吗,专业课你不看行吗!而这时要从头到尾复习一门课,根本就忙不过来。所以说,在基础阶段同样要复习概率。
考研英语方面:
起初,我对黄皮书并不感冒,它将真题、解析和长难句分别独立成三册(至少在珍藏版中如此),这让我觉得操作起来相当繁琐,甚至有些挫伤了我做题的动力。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也就逐渐适应了。我之所以青睐黄皮书,是因为它的翻译风格深得我心,比我自己翻译的更为顺畅,又不像考研真相那样过分修饰。如果要我看文学作品翻译,考研真相或许会是我的首选,但在备考过程中,我追求的是精确性,因此黄皮书更适合我。再者,黄皮书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它对语法点的归纳整理,我个人认为非常实用。尽管它缺乏真题作文素材的汇总,但黄皮书在讲解长难句的那本书中,也包含了必要的词汇搭配,这一点也很有价值。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地质构造是基础中的基础。你需掌握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理解地质年代、地层划分和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特别是断层、褶皱等基本地质构造现象的理解和识别。这部分知识需凭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籍,结合实际地貌图进行理解和记忆。
岩石学也是重要的一环。要了解各类岩石的形成条件、特性及鉴别方法,例如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区别和特征。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工程的影响,如风化程度、渗透性、强度等,这些都是工程地质分析的重要依据。
再者,地下水的性质和活动对地质工程的影响不容忽视。你需理解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动态变化以及它如何影响土壤和岩石的稳定性。水岩作用、溶蚀、膨胀等过程也会对地质结构产生显著影响,这些都是工程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是考试的重点。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预测方法及其防治措施需深入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参与实地考察,观察自然环境中的地质现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大量的练习题和历年真题,不仅能巩固知识,也能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节奏。参加学习小组,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