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看完马原已经快十月,忽然发现时间不够了,于是每天晚上10点半到回宿舍以后,跑到走廊上看书(宿舍熄灯)。每晚夜深人静,我就坐在走廊地上,借着灯光拿着肖老师的精讲精练,一支红笔一支黑笔在那画着看,看完精讲精炼的文字内容,再看每章配套的题(给自己一直规划到考研,每天看什么,看多少),看完精讲精练,又开始刷1000题,刷完1000再刷肖八,再刷肖四,后来又刷了蒋五,直到考前一周。最后一周的时候,每天就是疯狂背肖四,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语备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10月份以前,我沉迷于97年至05年的阅读理解真题,每次完成后都会一字一句地翻译成中文。虽然这种方法长期下来能提高英语综合实力,但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显然并不实际。因此,进入10月,我果断调整策略,不再关注05年前的试题,转而集中精力攻克过去十年的真题。在复习过程中,我精心整理了一套应对长难句和阅读理解的策略。我习惯将试卷分解为阅读、写作和其他题型三个部分,逐一击破。我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阅读错误集锦,记录每道错题的错误原因及正确解答,以便日后重做或考前查阅。尽管时间有限,我只重做了两次真题,但实际上最好是能做三次或以上,这样更能深入理解出题思路和个人的薄弱环节。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语言文学综合”,这门课程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文学理论等多个领域。古代文学部分,需对诗词曲赋有深入理解,不仅要知道作者和作品,更要理解其艺术特色和社会背景。现代文学则更注重流派和作家的研究,如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要深入剖析。当代文学要关注近几十年的发展脉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作品和现象。文学理论部分,则需理解并掌握各种批评理论,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并能运用到具体文本分析中。
我的学习策略是,先广泛阅读,构建起一个宏观的知识框架,再逐步填充细节。我会定期列出读书笔记,梳理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结合理论进行深度解读。对不熟悉或复杂的理论,我会凭查阅资料和讨论来深化理解。
“中国语言文学基础”主要涉及汉语的历史演变、词汇语法、修辞学等方面。这部分需扎实的语言功底,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形音义,熟悉古今汉语的差异,了解词义的演变和句法的变迁。修辞学的学习也非常重要,它涉及到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采用的方法是,凭研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教材,系统学习基础知识。我会选一些古文经典和现代文章进行精读,分析其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我还经常做一些语言分析题,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只有真正喜欢,在繁重的复习中找到乐趣,在理解和记忆中找到自有的见解。不断思考和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好地掌握这两门科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