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这是最不用担心的一门。考研大纲出的比较晚,大概是10月下旬吧,所以不用太着急。去年大纲出的第一时间我买了一本大纲解析,一本风中劲草知识点总结,结果买了直接压箱底了。直到十一月份出了肖秀荣八套才算真正开始政治复习,我把八套题的选择题做了一遍,背了N遍,大题念了N遍(也没记住多少),十二月买了肖秀荣四套,任汝芬四套,20天20题,最后也只是做了肖四并重点背诵了。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我使用的资料是张剑的黄皮书历年真题。主要做完型和阅读部分,每天的量不在多,关键是熟悉真题的感觉以及保持做题的状态。做完1997-去年的真题时间大约已经到了12月上旬,剩下的半个月中我做了一些模拟题,模拟题不要在乎对错,关键是保持手感,避免生疏。真题作文我没有全部都写,写了几篇有代表性的题目。作文的书写我有高中时候练习的手写印刷体,因此没有专门练习书写,书写不太好的同学可以买字帖练习一下,英文书写很好练,提高是立竿见影的。关于单词,我没有使用单词书,我准备过托福考试,曾经按照《17天搞定GRE单词》的方法集中突击过托福单词,因此考研期间只是每天坚持使用扇贝单词保持对于单词的熟悉,每天的量为500。背单词我只有一句话:一次大量,多次反复。对于单词始终背的不好的同学,我强烈推荐看一下《17天搞定GRE单词》这本书并按照书中的方法操作。单词量的多寡与阅读的速度和正确率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考研专业课方面:
中国史基础涵盖了从先秦到现代的广阔历史时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在复习初期,我会凭阅读通史类书籍,如《中国通史》等,对整个中国历史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配合使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等专史教材,深化对各个时期的理解。
重视史料研读是关键。无论是古代的碑铭、史书,还是近现代的档案、文献,都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我会选一些重要的史料进行精读,比如《史记》、《资治通鉴》,以及民国时期的报刊等,尝试去解读背后的历史信息,提高自有的史料分析能力。
再者,理论框架的构建也非常重要。我建议大家学习并掌握一些历史理论,如唯物史观、现代化理论等,这些理论帮助更系统地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也要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做笔记和整理知识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我会定期整理学习笔记,将各时期的大事件、重要人物、政策变化等形成时间轴,便于记忆和理解。建立自有的知识网络,将各个知识点相互连接,这样在答题时能快速调取相关信息。
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的练习不容忽视。凭对历年试题的研究,摸清考试的重点和出题趋势,也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答题逻辑的清晰性和论述的完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