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花的时间很少,跟我文科生背景有关系,好多都是高中政治和历史的内容。我当年高考成绩很好,苦读了高中三年这些东西真的背的滚瓜烂熟,即使记得不是很清楚但稍微看看基本上有数了,所以我也没花太多时间,经验不足以全面推广。我没有完整看完大纲,那个排版简直让人抓不住重点。政治我从11月中旬开始看,我的方法是大概扫了一遍肖秀荣的知识提点后自己拿一张大白纸,开始按照年代顺序捋提纲,时间+事件+影响意义,不记得的就看大纲,这样半默半记。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做完肖秀荣的1000题,做完之后大概还看了两遍,肖秀荣的命题人知识提点(这个里面有提纲,可以在他的基础上自己填充内容,我觉得很好,方便记忆),后期就是背肖秀荣的5套卷,还有培训班的题集和资料,时政基本够了。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词汇学习:在单词的学习上存在多种观点,有的教育者认为考研往往侧重于考察常见词的罕见含义,因此仅依赖单词书可能收效甚微。然而,我个人坚信积累词汇量至关重要。假如你已经提前开始备考,我推荐你先熟悉一遍考研大纲要求的词汇。即使在考试中无法精确理解某个词的意思,起码你能识别出来,不会感到焦虑。我的建议是在六月之前完成单词的记忆,争取掌握80%以上。进入暑假阶段,你应该转向真题中的词汇,查找并理解每个陌生词汇在考试中的具体含义,同时对专业词汇进行归类整理。
当然,做真题是必不可少的,至于选择哪个版本则可依个人喜好而定。我对所使用的这本辅导书印象颇深,因为它对每道题目都提供了详尽的解析,通常能让你理解每个选项为何正确或错误。此外,书中提供的解题策略和技巧也很有价值,值得多次研读和领悟。
考研专业课方面:
历史学基础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历史等多个领域,这就需具备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对中国古代史,要特别重视朝代更迭、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研究,理解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近现代史部分,重点关注社会变革、思想发展和国际关系,特别是中国如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世界历史则需掌握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脉络,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互动关系。
历史不仅仅是记忆,更是理解和分析。在复习时,我不只是死记硬背时间线和事件,是尝试去理解每个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形成自有的历史观。例如,我会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差异,探讨其背后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会定期做历史分析题,训练自己从多个角度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
再者,文献阅读是提升历史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我花了大量时间研读经典历史著作和最新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关于我的研究方向——中国史的部分。这不仅帮助我拓宽了知识面,也锻炼了我的批判性思维。
实践应用也很关键。我会参加历史研讨会或者模拟辩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讨论中,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我对历史的理解更为立体。
在复习策略上,我建议大家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坚持每日复习。找到适合自有的学习方式,如制作时间轴、绘制概念图或进行小组讨论等。保持对历史的热情,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享受,不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