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数量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政治复习于10月1日按时启动,首先通读了一遍政治教材,但未做习题。完成初次阅读后,我紧接着开始了肖秀荣的1000题练习,每完成一个小节便核对答案,并对错误的部分做出标记。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习题集的答案直接位于题目下方,既有便利之处也有弊端,我个人推荐在首次尝试时用一张纸遮住,认真理解错误题目的注释。到了12月,我发现很多内容又模糊不清了,于是再次重温了一遍红宝书,并重新梳理了1000题,这样的节奏几乎占据了整个12月。
考研数学方面:
对我这个数学新手来说,李永乐的6+2已经让我感到压力山大,而尝试张宇的八卷和四卷更是令我手忙脚乱。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是关键。到了十二月,我会在淘宝购买合工大超越五套卷和共创五套卷,并自行复制。这些题目虽然难度不小,但质量很高,我强烈建议深入练习。考研冲刺阶段,我通常会在每天早上投入三个小时,模拟真实考试时间来狂刷题目,同时找时间仔细整理错题。千万不能逃避做题,否则遇到像2016年或2018年的数学难题,恐怕只能自食其果。不过,也许接下来的题目会稍微容易一些。
考研英语方面:
从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起,我开始了英语单词的学习,那是我决定考研后,购买了一本《红宝书》作为词汇教材。尽管当时课程还未结束,我便尝试在上课的同时研读单词。初次翻阅,确实备受煎熬,大多数词汇陌生且难以记忆,但我仍然坚持完成了第一轮学习。第一遍几乎毫无成效,我认为反复接触单词至关重要,大约需要至少看十遍。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每当感到疲惫,我就通过复习单词来稍作休息。随着时间推移,我的速度逐渐加快,到最后阶段,我能在五天内浏览完整本书。
我发现有些人习惯于抄写单词的中文释义,但我不认为这是必需的。这样做可能会消耗过多的时间,尽管理解翻译是必要的,但主要目标是阅读理解,大致理解含义即可,有些单词还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出来。
在阅读方面,我选择了星火的《阅读理解100篇》,起初每天完成一两篇。然而,随着复习深入,我发现这些练习与真实考试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倾向于将重心放在真题上。那些所谓的“100篇”或“200篇”,只需浏览了解文章结构,不必过于关注对错。
毫无疑问,真题是考研英语复习的核心材料。我选用的是张剑编著的世纪高教社黄皮书,重复练习了三次。对于写作,我采用了王江涛的《高分作文30篇》。作文的重点在于架构和句子表达。我背诵了书中的所有30篇范文,并亲自撰写了几篇文章,归纳出一个通用的框架,再请人修改润色,以便在考场直接应用。
考研专业课方面:
宏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解和掌握这两门课程至关重要。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决策,如消费者行为、企业生产等。两者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有所不同,但都是理解经济运行规律的关键。
对宏观经济学,理解宏观经济模型是基础。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经济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这些都是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核心内容。要关注当前经济政策和事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不仅能加深理解,也能为论述题提供素材。
微观经济学的重点在于供求理论、消费者选理论、厂商生产理论以及市场结构分析。理解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基本原理,掌握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不同市场形态的特点,这些都将是你答题的关键。博弈论也是微观经济学中的热点,需一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清晰的知识体系。每一章结束后,都尝试自己构建思维导图,梳理出关键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做题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无论是课后习题还是历年真题,都要反复练习,特别是计算题和论述题,前者检验公式掌握,后者测试逻辑分析和论述能力。积极参与讨论,和同学交流解题思路,提升思考深度。
至于复习,初期应注重基础,中期强化训练,后期模拟实战。始终保持对新经济动态的关注,不断更新知识库,这样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游刃有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