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可能经常有人告诉你,不必太早关注政治,只需到最后阶段背诵肖四肖八就足够了,确实有些人采取这样的策略,在最后一个月才开始接触政治。然而,我认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轻易地忽视任何一个科目。政治和英语分数相同,划定的分数线也一样,分数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为争取那几十分或一两十分付出努力。我从七月下旬开始阅读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并同步做1000题,我只完成了一次,之后的重点转向理解和构建知识体系。我不认为政治学习就是纯粹的记忆,更有效的方法是在理解知识点后,构建一个思维框架,形成立体的认知图景,这样记忆会更为深刻。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在各种模拟试题的大题部分表现良好,而这得益于之前扎实的基础复习和深入的理解。
考研数学方面:
我的学习习惯是在阅读教科书之后再做习题。完成高等数学两本书的学习后,我会开始攻读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每章节的开头部分是对基础概念的回顾,这可以算作二次复习。这段时间主要专注于这本指南,耗时颇长。完成后,我又回归课本进行全面梳理。接着,我用历年真题来检验自己的水平,通常选择上午时段来做题,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数学部分也是在早上。我会在A4纸上写下答案,以保持试卷整洁。做完后,我会在错误的题目旁边标记答案页码,但不在真题上涂写,这样下次重做时能更专注。完成一套真题,检查答案,深入分析错误原因,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初次接触真题时觉得容易,却无法取得高分。一方面是因为许多题目在复习指南中已见过,对我而言不再是新鲜题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心态过于轻松。做了十年的真题后,我开始了新一轮复习,再次浏览教科书和陈文灯的书籍,但这回速度快一些,因为有些内容我已经很熟悉了。遇到不解的题目,我喜欢查阅资料,如果还是不懂,我会请教老师。有时问题简单,老师的点拨就能让我豁然开朗,并且印象深刻。我认为这种方式比直接看答案更有益。由于我对考研的决心坚定,所以我从不给自己偷懒的理由。到了备考后期,当我几乎无法集中精力时,就会翻阅课堂笔记,仅关注解题思路,不做完整的题目。
考研英语方面:
作文书用的是道长的高分写作,里面有使用方法。这部分我开始得比较晚,背得不熟,没有模拟练习,所以考试发挥并不好。建议大家早点开始背和默写,一定一定一定要多仿写和模拟写作,否则考场紧张啥想不起来。写作还是走了一些弯路的,建议大家从9月开始就着手准备写作,一定要多练习,不要懒,也要动脑子去分析范文每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模仿着去写,多练习,要不真的写不出来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普通物理的学习,基础理论的理解至关重要。这门课程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量子力学等五大领域,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例如,力学中的牛顿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原理,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应用;电磁学则涉及电场、磁场、电磁波等内容,理解这些概念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是关键。我建议先从教材的基础知识开始,确保对每一个概念都有清晰的认识。
做题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凭大量的习题练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解题能力。我推荐使用经典的物理学教材如费因曼的《物理学讲义》,以及历年的考研真题进行训练。每做完一题,都要反思自有的思路,理解解题过程中的物理图像,这对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再者,实验理解和实际应用同样重要。普通物理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科学。在复习过程中,尽可能地去了解相关实验,理解实验原理,模拟实验过程,甚至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都能帮助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
讨论和交流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你找同学一起讨论难题,或者参加一些线上线下的学习小组,互相解答疑惑,共享学习资源。这种互动不仅能激发思考,也能你在解释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自有的理解。
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和心态。每天定时定量的学习,避免临时抱佛脚。遇到困难时,要有耐心,自己能够解决。也要注意休息,保证身心健康,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