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能源动力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这门课程如所有学长学姐所言,不宜过早开始,相信我真的不是骗人,这门课程的提分完全依靠最后几个月冲刺,如果你觉得自己记忆力跟不上,也不要开始的太早,最早暑假过半的时候开始。暑假期间我看了一小部分政治的内容,主要是在学其他课程累了的时候,开始随意翻肖秀荣那本《命题人知识点精讲精练》,然后做一点题练一下,这样一点点熟悉了一下大概要考什么内容也就够了。真正开始复习应该是九月考纲出来以后,系统地对照着精讲精练看了考纲(就是用彩色笔圈圈花花看得很认真),然后开始做肖秀荣的1000题,最后是肖秀荣的八套卷和四套卷以及蒋中挺的冲刺卷选择部分,不过无奈个人政治素养不高,最终也没能拿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分数,最后的那段日子里,走在路上耳机里面放的是——风中劲草的音频!(这个真的有效,感觉特别洗脑)考场上我的政治卷子答得很满所有框框写的密不透风,生怕有所遗漏,以至于边上的小哥哥写完之后用惊恐的眼光看着我在最后五分钟把剩下的一点空白填满了。个人觉得就算答得不好老师多少会在心理上多点好感吧。
考研数学方面:
有效的数学复习首要的一环是清晰地规划出一到两个月内的学习目标。其实,无论是复习英文还是专业课程,这种预先规划都是必要的。我会先列出近期需要复习的主题,随后坚决执行这个计划。在我个人的复习过程中,一旦设定了计划,我便会全力以赴去实现,如果时间紧张,我会调整自己的日程,例如缩短用餐和休息的时间。现在让我分享一下我的数学复习步骤。在正式开始之前,我先挑选了一些历年较简单的真题来做,由于大学一年级时我对数学还算扎实,很多知识点都有印象,少数遗忘的部分我就翻阅教材查找。这些不太复杂的真题让我做完后感到较为轻松,不仅初步认识了考研数学的要求,更关键的是,它激发了我的自信,让我相信只要我专心致志地复习,深入理解数学教材,拿高分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于是,我紧接着制定了短期复习计划,并购买了完整的十五年真题集,设定三小时的限时来模拟考试,完成后自我批改。对于做错的题目,或是虽然答对但过程疑惑或知识空白的部分,我都深究其源,细致理解,做好总结和笔记的补充。
考研英语方面:
针对英语考试的复习,主要集中在词汇和阅读理解。关于词汇,我从三月起就开始积累。推荐一种有效的记忆策略:多次复习后,把不熟悉的词记在小本子上,利用零碎时间,如休息时,来温习这些词,这样一来,无需额外抽出专门的时间。我在暑假期间完成了这个阶段。对于阅读理解,关键是反复练习真题!首次尝试不必求快,我是个急性子,所以逼迫自己每晚完成四篇。我使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涵盖了近20年的真题。如果时间有限,可以从最近十年的题目做起。购买试卷版更便于操作。刚开始做阅读,可能会感到困惑,错误连连,我常常一篇文章只能答对一两个。这时,总结至关重要!每一题都需要仔细分析,记住生词,复杂句子以及命题规律,并在次日复习。第一轮结束后,在进入第二轮之前,留出一些时间让之前的答案淡忘。这段时间,我做了张剑的阅读150篇提高冲刺版,难度极高,未能全部完成,但我挑选了一些重点题进行总结。接下来再做一遍真题,你的成绩会有显著提升,我记得2010年的题我只错了两三个。新题型约在11月我才着手,使用的同样是阅读150篇中的题目,每天练习3-4篇,速度因题目的难易程度而异。之后又做了真题中的新题型。新题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简单的话,大家都能得分;反之,难度大,多数人都可能全错。翻译部分我也参考了阅读150篇,至于完形填空,仅通过真题训练。对于作文,我研读了王江涛的高分写作,并结合何凯文的作文书,对各类主题都进行了个人整理,每天背诵2-3篇,大多是历年真题的范文,后期我还尝试默写。补充一点,今年的小作文几乎是凭记忆默写的!因此,作文的关键在于大量背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质变。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晶体结构、相变理论、固溶体、位错理论、扩散等内容。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是关键。晶体结构的学习中,要重点关注晶格类型、布拉伐格子和晶面指数,这对后续的材料性能分析有重要影响。位错理论则是解释金属塑性变形的重要工具,理解位错的产生、运动和交互,能帮助理解材料的强度和延展性。
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也是这个科目的重点。实验室中的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的运用,帮助观察和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学会正确解读实验数据,如凭DSC/TGA分析材料的热稳定性,或凭电化学测试了解材料的腐蚀行为,这些都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再者,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不可忽视。例如,当学习扩散时,不仅要理解扩散机制,还要知道如何利用扩散方程预测材料的扩散行为,并将其应用于燃料电池、电池等能源设备的设计中。这种跨学科的知识交叉会大大提升综合素质。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采用“理解-记忆-应用”的模式。对复杂的理论,首先要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图像,凭做题和笔记加深记忆,凭实践操作或案例分析来实现知识的应用。定期回顾和总结也十分重要,防止知识遗忘,巩固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