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可以从七八月开始准备,建议先从红宝书开始,看的时候结合着做肖秀荣的1000题。到了10月开始看肖秀荣的命题人知识点提要,那本书的提纲写的很好。这里说一下老肖出的书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命题人4套卷,到了考前买一本20天20题也是很不错的,那本书的知识点很发散,回答主观题时可以有许多套话可以借鉴。政治要重视选择题,个人感觉还是要多做题吧,培养一种做题思维比较重要。后期要重视主观题,多背多写,
考研数学方面:
我首次接触真题是通过李永乐和王式安合著的真题解析书,按章节逐步进行,并归纳每个章节中出现的各种题型,涵盖了2001年以来的所有试题。接着,我又进行了第二次真题练习,这回选用的是他们的试卷版解析,依照年份顺序,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来完成。同时,我又重新开始了以课本形式的真题训练。总的来说,我把真题完整地练了三遍。临近考试时,我就专注于回顾自己整理的真题类型和解题策略。我想强调的是,务必充分认识到真题的重要性,确保彻底理解近十年的真题,做到一眼看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并能流畅解答,这样你的数学成绩必然出色。强化阶段最好在9月中旬前结束,如果可以,一开始就立即投入数学的高强度复习吧。
考研英语方面:
务必深入剖析考研英语的真实试题!前辈们建议别太早动手,以免后期无题可用。我是在五月底开始涉足真题阅读,初期专注于2005年至2012年的阅读,每天解决两篇,同时记录陌生词汇并写下相关句子以增进理解。第一轮主要是为了适应风格,感受真题阅读的难易度。完成这八年的阅读后,为了保持节奏,我又迅速处理了1997年至2004年的阅读,同样记生词,但不太关注准确率,毕竟这些年的题型与近年有些差异。进入七月中旬,我开启了第二轮对2005至2012年真题的精读。这一阶段我非常细致,每天做四篇阅读,接下去四天逐篇深入研读,参考解析书籍。由于时间充裕,我把每篇阅读原文打印了两套,一套调整行距用于逐句手译,对照解析做笔记;另一套保持原样,用于整理题目,剪下贴在笔记本上,题目在文章的位置也一并剪下对应粘贴。这个过程耗时耗力,每天只能完成一篇,但却极大地促进了后续的复习。时间紧迫的朋友可能不适合这种方式哦!暑假期间,我完成了这项浩大工程,对考研英语阅读策略有了深刻认识。十月至十一月初,我再次回顾了2005至2012年的真题,前期的打印资料和笔记发挥了关键作用。十一月中旬到十二月上旬,我打印了英语答题卡,每周六下午两点到五点,模拟2013至2019年的真题,依旧认真分析并分类题型,只是省略了手动翻译的步骤。剩余的时间里,我不断查看已做的真题阅读笔记和错误,特别关注那些较难的阅读。这样算来,2005年至2019年的真题阅读我大约重复了四到五次,摘录的词汇也根据记忆方法背诵了好几轮。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作为化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它涵盖了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化学、统计力学等多个子领域。对初学者,可能会觉得理论性强、公式繁多,但只要找到合适的学习路径,你会发现它的魅力所在。
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物理化学中的每一个术语,如“熵”、“吉布斯自由能”等,都有其深刻的物理意义。不要仅仅满足于记忆公式,要试图去理解这些概念背后的物理图像。例如,理解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指导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这就是物理化学的魅力。
重视定性分析,再辅之以定量计算。物理化学中的许多问题需凭数学工具进行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定性的思考。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先尝试从宏观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再进行细致的定量计算,往往能使问题变得清晰易解。
再次,动手做实验,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化学实验是理解和应用理论的好途径。在实验室中,你直观地看到化学反应的过程,感受温度、压力等参数变化带来的影响,这对理解理论知识大有裨益。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物理化学的知识点繁多且相互关联,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做相关的习题,帮助巩固记忆,发现自有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