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肖秀荣系列(包括1000题、历年试题及知识点手册)——1000题搭配专用的红宝书来操练,做完后紧接着通过历年真题继续深化(据说每年都有重复题目,你们都清楚)。至于知识点,就是需要大量背诵,特别推荐2014年那本小册子,它将选择题与大题分门别类,非常符合我的学习习惯,使用体验极佳。对于政治主观题,我个人坚信肖四必须深入背诵且熟练掌握,因为肖秀荣教授的实力毋庸置疑,就算没预测到原题,你记忆中的素材依然能派上用场。不过,别只寄希望于肖四,在考试前的一个月,每天留出一小时去记忆其他来源的大题资料,例如徐涛老师的课程,今年我就额外背诵了一些关于十九大的专题和其他专题内容,即使记得不全,在考场也能灵活运用一点半点。
考研数学方面:
我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初次通读教材时,按照大纲要求,逐一把教科书后的练习题完成,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个半月。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我会尽力在暑期前完整地过一遍复习全书,因为初次阅读可能无法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全书至少需要阅读两至三次。如果觉得全书不适合自己,可以选择不同教师的专项书籍,例如高等数学可选汤家凤或张宇的书,线性代数则推荐李永乐的教材。对于660题,如果有余裕,可以适当做些练习以保持解题状态,不必强求全部做完。进入最后两个月,每日或隔日做一套真题或模拟题,并且要及时整理错题。挑选习题集时,应注重深度而非广度,避免每本书蜻蜓点水,宁愿反复研读一本,也不要草率地做三本。每次做题都有新领悟,这是非常重要的。
考研英语方面:
我热衷于阅读英文文章,每当碰到生词,我习惯查阅并记录到个人专属的词汇本中,这比使用通用的单词书更有成效。我还完整地研读过一本红宝书,同样会标注我不熟悉的词汇,并多次复习,直到我能确切记住它们在我的笔记中的位置。在阅读时,我会尝试同步翻译,第一次快速理解大致内容,第二次出声翻译,这种做法比默读更能提升效果,同时能暴露我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第三次再全面阅读一遍。这些都是我在日常练习中提升英语的方法。当然,实际做题时,考研真题是必不可少的,我发现每做一次都有新的领悟,有时也会遇到困惑,这时向老师求教就能解决。对于写作,背诵和朗读至关重要,不仅能巩固记忆,还能提升口语技能。建议先大声背诵,然后像发表演讲一样复述,不必苛求每个字都完全一致,同时要注意积累有用的表达。我常翻阅何凯文的作文书,尽管翻译对我而言是个挑战,因为我汉语基础一般,构造句子也有些吃力。但通过大声翻译阅读,我发现进步明显。如果我的经验能对你们有所帮助,我会感到非常高兴。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涵盖了力学、电磁学、声学、热学等多个物理领域的知识,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过程。扎实的物理学基础是首要的。我建议先从大学本科的基础物理课程开始复习,尤其是力学和电磁学部分,因这是理解地磁、地震波传播等现象的关键。
对地球物理学的专业知识,我主要集中在地震学、重力与磁场、电与电磁场、岩石物理四个方向。地震学是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途径,需深入理解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重力与磁场则帮助探测地球的形状、密度分布和地质构造;电与电磁场的应用则主要在于地壳导电性和矿产资源的探测;岩石物理则是连接地质学和物理学的桥梁,对理解地壳物质性质至关重要。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应用比死记硬背更重要。我经常凭做习题和模拟实验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模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或者计算地磁场的变化。阅读科研论文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们能帮助你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提升科研素养。
我强烈推荐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如SeisComP3(地震数据处理)、GMT(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不仅直观地展示物理现象,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期参加讨论小组或找导师指导,及时解答疑惑,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