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其实政治我是复习的比较晚的。从9.18左右大纲出来,看精讲精练,同时边做1000题。1000题比较好,但题目有点老。政治每天看一点点。一直到10月中旬精讲精练还没看完。时间来不及,就连忙将精讲精练扫尾。之后就是做模拟题的选择题。肖秀荣老师的8套4套,还有5年真题(真题其实很有用)。做完这些题后,再把1000题错题看了一遍,上面那些模拟题错题也看一遍。在做题的时候,不熟悉的和错的都在书上划下来。这时,就可以再看一遍精讲精练(形成知识框架)。这样,选择题基本上复习的比较好了。然后仔细分析5年真题的分析题,再看看那些模拟题的分析题,其实规律还是很明显的。基本上那些章节的哪些内容会出分析题都能够比较容易的看出来。我又把肖秀荣的核心冲刺考点背诵拿来背。之后专门背4套卷的分析题。考前还搜集了一些资料。
考研数学方面:
早期阶段,我主要通过大量的数学练习来学习。到了12月,我把数学学习的时间逐渐压缩,通常上午8:30到11:30我会进行第二次数学真题演练(按主题划分),同时复习全书或深入研究我不擅长的部分。每周,我会严格依照考试时间安排,模拟测试两次。在考试之前,我已经完成了第二轮的真题训练,并重新梳理了全书内容。最后的一周,我特别关注并回顾了公式和定义。我的数学参考资料包括:张宇的十八讲和概率九讲,张宇的1000题(高等数学部分),李范的复习全书(高等数学部分),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张宇的真题大全解,李永乐的真题解析,以及各种模拟试卷。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方面主要工作是背单词,做真题,自己整理作文模板。首先背单词从大三寒假开始的,刚开始用的是扇贝,背了100多天,不想用了,就背书了,用的是红宝书,背了10好几个单元,之后就陆陆续续背的。英语真题方面从暑假开始做的,我就光做了做阅读,刚开始做的时候错8,9个,后来慢慢的错到7,8个,再后来就错到5,6个,再后来做就一直这水平了,上不去了,到了瓶颈。慢慢的坚持就发现阅读错到3,4个了,再到后来,就错到1,2个,感慨那时候的自己真厉害。保持这个水平后到后期就每天做一两篇,保持手感。搞定阅读后,考试前两周,跟着老师上作文冲刺班,老师给了好多句子,我就开始整理,第一段怎么写第二段怎么写,第三段怎么写。总共整理了3套模板,包括无形社会话题正面,无形社会话题反面,有型社会话题,后来嫌三篇比较多,就减到两篇,正面,反面两篇。考试的时候考行动,正好用上,自己写了写第一段,后面的换换单词,基本全用上。整理作文模板期间,就开始了剩下题目的学习,先把最简单的新题型搞定了,之后搞了搞完型。
考研专业课方面:
传感器技术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掌握各种类型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例如,电阻应变片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等,它们各自的工作机制、敏感元件、信号转换方式等都需深入理解。要熟悉各类传感器的应用场景,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你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对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如灵敏度、线性度、稳定性、精度等,需理解其定义,并能计算和分析。这部分的内容通常会出现选题或计算题中,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误差分析也是考试的重点,要懂得如何评估和减小测量误差。
再者,信号处理部分也非常重要。了解基本的信号滤波器(如低通、高通、带通滤波器)和信号调理电路(如放大器、A/D转换器),并能按需求设计简单的电路,这些都是可能的考点。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关键。理论学习时,凭绘制思维导图来整理知识点,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多做练习题,尤其是历年真题,熟悉考试的出题风格和难度。对实践部分,条件允许,尝试动手制作或拆解一些传感器,直观感受其工作过程,这对理解复杂的理论概念有很大帮助。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或者找同学一起复习,凭互相解释、提问,深化理解,也有助于查漏补缺。保持好的心态,面对困难要有耐心,坚持不懈,你一定能在传感器技术这个科目上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