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大约在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发布的《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出版后我才启动复习。这本四十多万字的书籍略显沉闷,且由于语言表达相近,易使人混淆。不过一旦消化了首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显得相对简单,而近现代史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领悟难度不高。我将它与《肖秀荣1000题》同步使用,每读完一章就做相应章节的选择题,这种方式相当有效。试题的实践帮助我逐渐明确了关注点(尽管看似每一处都是重点)和知识点间的差异,避免了混淆。后期我没有投入大量时间背诵(几乎没有长时间拿着书在外背诵的日子),因此这一轮阅读对我至关重要。我自称采用了“理解性记忆”,并强烈推荐这种方法。所以,我认为这两本参考资料极具价值,有位政治高手提议应再看一遍大纲解析,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完成这一遍后,我还天真地将肖1000中的所有解答题抄写了一遍,虽然当时没记住多少。但后来反思,也许这个过程在无形中有所助益。
考研数学方面:
我之所以在数学上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1)深入研读书本,并确保充分理解概念。(2)对待复习全书中的每一道题目我都一丝不苟地去做,大约用了六本厚厚的笔记本记录和思考,遇到难题从不轻易看答案,而是持续思索。如果实在无法解决,我会搁置一段时间,回头重新审视书本,找出问题所在,是基础知识没掌握牢固还是解题策略不足。之后的几天,我会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尝试能否解答。记住,复习全书是用来实践的,而非仅仅浏览。每道题我都仔细剖析,总结规律。随着积累的加深,难度自然降低。(3)如果有空闲时间,我会做模拟试题;若时间紧张,便专注于真题。真题练习时,我严格控制时间,如同真正考试一般。我只集中精力于课本、课后题答案、复习全书和真题,但消化得非常彻底,成效显著。数学是最有可能快速提升分数且拉开差距的一科。我的复习资料仅限于课本、课后题答案、复习全书和真题。首先阅读一章课本,接着完成相关习题,然后转向复习全书对应部分。初次通读可能觉得难以理解,但这完全正常,不必焦虑。第一轮过后开始第二轮,此时要做笔记,记录重要知识点和公式,以便后续复习更有方向性。最后一步是攻克真题。
考研英语方面:
我记单词遇到瓶颈的时候,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新东方王江涛老师的“十天搞定考研词汇”,就想尝试一下。假设词汇书有300页,10天内完成,每天就需要背30页。按下面的表格制定计划,其中数字代表天数,字母代表被等分的各部分。第一天背A部分(1~30),第二天背B部分,以此类推。每天背单词的时间应为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背单词的时候不需要动笔写,只需要看单词和释义,每个看三遍。同时要按照1天、2天、4天、7天、14天的规律重记忆(具体参照表格)。这样的方法可以快刀斩乱麻,迅速建立英语学习的成就感。但贵在毅力和坚持。
考研专业课方面:
大气科学基础理论是基石。你需对热力学、流体力学、电磁学有扎实的理解,这些构成了大气现象的基本物理过程。例如,热力学帮助理解能量转换和传输,流体力学则解释了风的形成和气压系统的演变。电磁学中的雷电现象也是大气科学的重要部分。建议凭阅读经典教材,如“大气物理学”等,进行深入学习,并辅以习题来巩固理解和应用。
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问题不可忽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雾霾等问题都需从大气科学的角度去解析。这部分的学习需广泛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和报告,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再者,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是实际操作的关键。你需了解各种气象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掌握基本的气象预报模型和方法。这部分凭实践课程或者模拟软件进行训练。
数学和编程能力也很重要。无论是数据分析还是模型构建,都需运用到统计学、线性代数甚至数值计算的知识。Python或Matlab是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建模工具,熟练掌握它们能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我提倡主动学习和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遇到难点,积极寻求解答,不仅限于书本,也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论坛、科研数据库等。定期自我测试,凭做历年真题或者模拟试题,检查自有的学习效果,找出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