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土木水利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楼主大概是从10月份高等教育出版社《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出来之后才开始复习的。其实大纲解析四十多万字的容量应该只能算作是一般,但是内容稍微比较枯燥一点,而且因为文字的表述方式很相似,也比较容易记混。但是只要把第一部分的马原看过之后,毛概和中特就比较容易了,而近代史和思政几乎没有什么理解难度。这本书楼主当时是配合着《肖秀荣1000题》来看的,基本上是像看课本一样的看完一章就做一章的选择题,感觉效果很不错,因为有题目的考察,所以慢慢的就把握住了看书的重点(虽然会感到几乎全书皆重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差别,也就不容易记混。因为楼主后期几乎没有背过什么(几乎没有捧着本书去外面背半天的经历),所以我觉得看的这一遍书对楼主来说至关重要,楼主属于看书比较慢的盆友,但是看过之后记住的东西也稍微多一点,楼主大言不惭的把这种经历形容为“理解性记忆”并且极力推崇。故而,我觉得这两本参考书的价值非常高,曾有政治大神建议大纲解析需要看第二遍,如果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这一遍过后,楼主又傻傻的把肖1000里面的解析题带答案全部抄了一遍,当然什么都没有记住。但是后来想想,可能潜移默化之中还是会有作用的吧。
考研数学方面:
平时练习要加快速度,不要拖拉,学会定时练习,逼自己在高压状态下思考,这才是考场的状态。很多同学一年自习下来,忘了考试的感觉,到了考研的考场上异常生疏,问题就在这里。平时的练习要拿出考试的态度来,给自己压力,加快做题速度。我用的是二李的复习全书,感觉知识点很细,而且配套的题目也很经典。七八月份把第一遍作了,感觉晕晕呼呼的,然后就是不断的做这本书,到十二月的时候,作了四遍的样子,做完每一章的题目后总结一下思路和解题方法(很重要的)。觉得数学做题一定要理解,不用做很多书。同时,根据一些学习经验,临考前做了下400题适应下考研的题型,同时把握下时间。个人觉得400题比真题难,而且四百题的前几套比后几套也难,所以大家做完前几套之后如果不满意千万别紧张。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大多数考生的心头痛,大多数考生就卡到了这里,国家线没到,专业课考的再好也没用,我就是个血的例子,所以特别强调广大研友,重视英语,3-4月份就该开始背单词了,单词每天都要背,一天不能落下,不能眼高手低,至于真题,这是必须的,至少要做5遍,摸透每个单词,每句话的意思,系统地掌握语法,都知道,考研单词有些看上去都认识,其实有好些别的意思,不可马虎大意,还有作文,自己准备几个模版,个人品质的,社会现象的,这都是必须的,不要去背膜不安全,千篇一律,作文分更是上不去,自己要有几个你自己喜欢且有文采的句子,给老师在无数卷子中眼前一亮,现在英语作文阅卷是好几个人一起阅,就是复阅,你的句子即使上一个老师没注意到,下个老师也会看到,所以如果你不会写也别胡写,老老实实也简单的也比胡写的分高,翻译长难句只能是平时多锻炼了,考研那题的分基本上折合后也是两三分,总之,这科要慎重!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结构力学B”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它涵盖了静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动力学等多个领域,对理解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至关重要。在复习时,你需扎实掌握基本概念,如力矩、剪力、弯矩等,并能熟练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深入理解杆件的受力分析是基础中的基础。要能够按不同的边界条件和载荷情况,画出正确的剪力图和弯矩图,这是解决所有结构力学问题的关键。对各种简单结构(如梁、桁架、框架)的特性要有深入的理解,比如它们的变形形式、强度和刚度计算。
在材料力学部分,屈服准则、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的理解和运用也非常重要。记得要结合实验数据,理解这些参数的实际意义,不是仅仅停留在公式层面。
至于动力学,理解和掌握自由振动、强迫振动的基本原理,以及阻尼、频率、振型等概念,是解决动态问题的基础。这部分需一定的数学功底,特别是微积分和矩阵运算的应用。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做题+反思”是最有效的方式。凭大量的习题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解题速度。但更重要的是,在做完每一道题后,都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做,题目条件改变,答案会如何变化,这样提升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模拟真实考试环境进行定时练习也很关键。这不仅检验学习效果,还能提前适应考试的时间压力,减少实际考试时的心理负担。
多与同学讨论,甚至找导师教,不同的思维碰撞往往能带来新的启示。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