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复习的十分认真。我所用过的参考书如下:1.红宝书2.肖秀荣 命题人1000题(我做了三遍)3.肖秀荣 命题人讲真题4.风中劲草 核心考点(归纳了,但是排版太挤,颜色太多,看了头晕,没看)5.肖秀荣 冲刺8套卷6.肖秀荣 终极预测4套题7.任汝芬 最后四套题8.任汝芬 最后冲刺10套卷(做了感觉题目质量不高)9.肖秀荣 命题人考点预测 (一小本,用于背诵)10.时政 我买的是 海天的11.20天20题 启航的(最后10天一天四题的看加背,过了两遍)复习方法:1.基础篇: 第一遍。在九月份红宝书出来后我就用了20天把书看完,我分配了每天要看的章节(每天17面,大概是两章),每天上午到阅览室,看完一章书,就做一章的习题(注意!做在草稿纸上,因为一本习题要过几遍)。对答案在错题前标记一个三角形,在答案里也标记出来,并用记号笔划出答案里正确的语句,在红宝书找到原句也划记号。 休息几天后,开始第二遍。这一遍做题,错了再回去找到红宝书看。错的继续标记。 第三遍。没有看红宝书了,在同样的时间内每天可以做更多的题。标记错题。三遍之后,你的红宝书基本可以放在一边了,你的习题集和答案上都已经重点清晰了。我是喜欢将答案和习题撕开的,所以我的书,额……没封皮,放在图书馆都没人看得出我是考研的。2.巩固篇: 我的《命题人讲真题》是暑假无聊买的,暑假根本看不进去,于是在11月中旬我每天做两年的真题,并开始看分析题,只是思考下就看答案。3.抓题篇: 真题做完,基本各类预测题都出来了。我依次做了上面说的几本:任汝芬 最后冲刺10套卷、肖秀荣 冲刺8套卷、任汝芬 最后四套题、肖秀荣 终极预测4套题。我是几乎每天上午都只复习政治,所以每天不只做一套。这些题我都过了两遍,只有肖秀荣终极预测4套题的分析题我是动笔认真写并且对答案了的。 同时我又开始翻看1000题,只看错题。4.背诵篇: 时政的书出来后,四天看完的。然后就开始看肖秀荣那本考点预测,边看边记。基本都完成后可自由选择。为了弥补自己不足,让易错的知识牢记于心,我会分配时间看1000题的答案,不看题,只看答案,看那些自己出错了的题的答案解释和当时我在答案旁边做的笔记。把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一一弄明白。
考研数学方面:
考研初期选择的数学教材就是《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基本,拿着教材来打基础,学习知识点、各种定理、各种公式。课后习题都要亲手做。复习和考试的范围参看教育部出的《大纲解析》。在这里,我想着重说下概率论,说实话大学时学的时候感觉挺简单的,其实这部分在考研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数理统计那一块。数学的话如果大家想拿高分推荐从基础开始自己总结方法和套路,比如极限求解的两大核心要点、表格速解积分问题等,这些东西都很实用,而且在市面上没有别人能讲。而且每一道题都要做到最后,不要一看会就不做了。这是我血淋淋的教训。我之所以再来一年就是忽视了这一点。
考研英语方面:
每日早晨专攻英语,我为英语考试所做的准备仅限于实战演练真题和记忆词汇,几乎没有使用其他参考资料。原因在于,考研英语的阅读部分特色鲜明,充斥着复杂的长句、生僻词汇,以及几乎恒定的命题规律。这些特征难以在其他阅读材料中复制,因此,采用非真题的阅读书籍可能会误导你的解题习惯。我推荐深入研习历年真题,特别是精读。何谓精读?即解析每篇文章中的所有疑难句子,理解其结构,并能逐字逐句翻译。这个过程耗时颇多,起初我一整个上午只能完成一篇,但通过精读过去五年的真题,我的阅读能力显著提升,接近尾声时,我继续深化精读。我总计精读了八年的真题阅读,所有题目至少做了两遍,高分背后是辛勤的努力,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进入十月份,我开始着手准备作文。在此提醒各位,切勿依赖模板,阅卷教师经验丰富,一眼就能识破模板作文,分数自然不高。当时,我购买了王江涛的作文书,但我并未死记硬背,而是专注于学习精彩语句、写作框架,尤其是如何从漫画中提炼实质性含义。看过几篇范文后,我便开始尝试自己动手撰写。
考研专业课方面:
“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涵盖控制系统理论和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系统分析、设计以及优化等多个方面。在清华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它的重要性不言喻,因它为理解和解决复杂的动力系统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工具。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首先要理解并掌握的是系统的建模。这包括线性化模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示等基础知识。这部分需扎实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微积分和矩阵论。凭实际案例来理解和应用这些模型,能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是另一个关键点。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根轨迹法、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等都是需熟练运用的工具。理解这些判据背后的物理意义,帮助预测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再者,控制器的设计是控制工程的核心。PID控制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但理解它的调整法则和应用场景至关重要。现代控制理论如状态反馈控制、观测器设计等内容也应有所了解。
至于学习方法,我个人建议结合课本和课堂笔记进行深入阅读,并辅以大量的习题练习。理论知识需凭实践来巩固,凭MATLAB等软件进行仿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结果。找到一个好的学习小组或者导师也很重要,他们的见解和指导能帮助你解惑,提高学习效率。
别忘了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比如滑模控制、智能控制等前沿领域,这不仅拓宽视野,也有助于激发对这个领域的热情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