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热物理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是个文科出身的学生。十月底初次浏览大纲,却感到毫无收获,于是很快就搁置了。接下来的一个月左右,我未曾碰过政治。直到十一月底,我才重拾大纲,专注于哲学部分,因为它最需要理解,也最为复杂。我在考试前两周才开始认真记忆。那时我购买了肖秀荣的精简版和最后四套模拟题,全力以赴地背诵了两周,将肖秀荣的内容反复温习了四到五次。这个阶段,其他科目的水平大致已固定,但政治仍有显著提升空间。最终,我对自己的政治成绩还算满意,虽然不算顶尖,但也达到了预期,毕竟我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在政治上下太多功夫。在复习资料方面,我做了《1000题》,选购了《风中劲草》,同时也关注了蒋老师的《真题百分百》以及各类考点归纳书籍,包括肖老师的著作,都买来参考。《风中劲草》的选择题考点我熟记于心,大题考点则多次阅读,相信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方法会有所帮助。
考研数学方面:
首年,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由于市场上针对396经济类联考的复习资料稀少且质量不一。我细致研读了两本高等数学书籍、清华大学出版的线性代数教科书以及一本概率论课本,挑选部分课后习题进行演练。我主要依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笔记,并大致浏览了李永乐的数学全书。对于线性代数,鉴于我在本科时的基础较弱,我专门购买并深入学习了李永乐的辅导讲义。我还制作了详尽的笔记,涵盖知识点和错误题目。可以说,我的准备工作十分充足,远超考试的实际需求,以至于第一年的考试在我看来相当简单,仅用了半小时就完成了。
数学的学习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结合教科书,认真记笔记,归纳各类题型和重要考点。《题典1800》分基础篇和提高篇,其中包含许多经典题目,难度适宜,与考研数学相仿。建议在九月新学期开始前,先过两遍所有基本概念,同时完成所有习题,确保对所有知识点烂熟于心。从九月起,可以开始做历年的真题,但在此之前务必避免接触真题。做真题时需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规定,完成后仔细核对答案,分析得失。真题应重复练习,至少要做三遍。数学学习的关键是思考和总结,不能只埋头做题。通过大量练习,你可以逐渐熟悉各种题型,看到问题的条件就能联想到相关知识,每个问题的表述都能转化为解题的前提。建立一个错题集是个好习惯,把做错的题目、新颖的题目以及常考的知识点(如麦克劳林公式、泰勒公式等)都记录下来。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不多说了,刷真题就好,刷个四五遍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考研阅读的另外一部分是新题型,把调乱了的文章段落排回正常的顺序,我感觉这种题,坦白讲不会有什么技巧可言,就是阅读速度跟得上,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意思,然后语言感觉好,能发现其中合理的起承转合,感觉出语篇和内容的叙述先后。所以还是回归到我前面讲的速度训练上。写作重练,作文是大家容易忽视的一块,觉得考前背几篇就够了,其实不然,给予重视也能拉分。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背诵固然不可少,但是要把这些背诵的内容转化成万能的,自己能写的,没有模板痕迹的,还得靠练习。每周两篇,掐好时间,写完后对照答案再润色一下,持之以恒的这样做足矣。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和掌握热力学的基本定律是热工基础的核心。第一定律,也被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强调了能量不能被创造或销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第二定律,关于熵增原理,是理解自然界过程不可逆性的关键。这两条定律是所有热工问题分析的出发点,必须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
热力循环的学习是热工基础中的重头戏。无论是卡诺循环、奥托循环还是朗肯循环,都需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并能计算出各种性能参数,如效率、功和热量等。这里的关键在于熟悉每个阶段的能量转换和流动,以及如何按给定条件优化循环效率。
再者,流体动力学和传热学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流体力学,需理解压力、速度和温度如何影响流体的行为;对传热,要掌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基本方式,并能解决实际的热传递问题。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广泛且实用,需凭大量的练习来提升应用能力。
热工基础中还会涉及一些特殊概念,如比热容、热值、热效率等,这些都需记忆并理解其物理含义。理解和使用热力学图,如p-v图和T-s图,帮助更直观地解决问题。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结合实践非常重要。不仅要熟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还要做大量习题来巩固知识。尝试自己设计和分析简单的热力系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参加讨论小组或者找导师指导,提高思考深度,解决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