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生物]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尽管我的政治成绩不算突出,但我仍想分享一下复习策略,或许对你有所帮助。我大约在8月底大纲解析发布后启动政治复习,主要参考资料包括大纲解析、肖秀荣的1000题、八套卷、四套卷、才逸八套卷和风中劲草。首先,我会仔细阅读大纲解析,每一章节配以一章节的肖秀荣1000题客观题(由于此书需反复使用,建议避免直接在书上书写)。作为理科生,学习政治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起初读不懂书,做题也一头雾水,只能强迫自己坚持,第一遍看完仍感困惑,不知所云。第二次阅读时略有改善,这回我把重心放在1000题中的错误题目上,理解答案解析,并用不同颜色的标记笔在大纲解析中标注出每道题对应的知识点(单选和多选分开)。如此一来,第二遍结束后,书上布满了标记,明确了考试的关键点,再看书就清晰多了。接着,我不断做1000题以巩固知识点,解决所有不懂的地方。进入10月,模拟试卷开始发售,我会立即完成其中的客观题,以此评估复习效果,错题要格外留意。到了12月,我开始准备主观题,熟记肖秀荣的四套卷,尤其重视八套卷,但由于后期记忆压力大,20天20题只背诵了一部分。我认为背诵模拟卷主观题的目的并非期望原题重现,更重要的是它们能提供答题思路,许多表达可应用于多种题目,考试时稍作调整就能应用,因此对于主观题不必过于焦虑。
考研英语方面:
真题(最少研究三遍),真题不时用来做的而是研究的!重点在阅读。我初期做的是02年以前的真题,之后才做的后面的,(剩下近两年的到考前模拟)做第一遍的时候被虐的很惨,每张试卷在五十左右徘徊,一度怀疑自己的英语水平……前一天做第二天对答案研究相当于做了两遍找出错因,第二遍全文翻译,我把真题上的所有文章都翻译写在笔记本上,对照答案用红笔标出翻的不对的地方,一定不要图快弄懂为止!所有生词都抄在生词本上查明所有意思及常考词义(考研非常喜欢考熟词偏义)。第三遍,题文相对。将题目返归到文章里,在文中找到出题点标明题号,研究正确选项与错误选项的差距,在每道题前标明题型,错因。第四遍,总结规律。按题型分类,正确选项特征,错误选项特征,常见出题点,各类题型考的频率及做法,自己高频错的题型及错因,全部都用各色笔写在一本本子上。第五遍,买一份全新的试题重新做一遍。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做做黄皮书。我当初第四遍真题结束很早就做了下张剑黄皮书150篇的提高篇练练手感。最后是作文,考研英语反模版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北上广的学校最好别用模版,可以参考模版写出自己的模版。我当时按类分别写出了自己的模版。每周最少要写两篇作文,就写真题作文,写完以后再去对比范文,不建议背范文,可以背经典句子或者是高端表达句型。我专门用了一本笔记本积累各种写作高端词汇,高端句型,大气的句子等等。每天早上的一个小时晚上一个小时是英语背诵时间,背单词,读真题,背作文语料!多读多背多积累语感才会有才会做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教育综合”,这是一门涵盖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科目。你需对教育的历史、理论、政策有深入理解,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我建议,首先要把握各个子领域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概念,凭阅读经典文献和案例,深化理解。做大量的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有助于熟悉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方式,提高答题效率。
“教育实践与方法”则更注重教育的实际操作和应用。它包括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堂管理等实际教学技能。我的经验是,除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同样重要。尝试设计教案,进行模拟教学,参与教育实习,这些都能你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学方法。关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和新理念,如翻转课堂、STEM教育等,这些都是可能的考点。
在学习过程中,我强调的是“深度学习”非“广度刷题”。理解和思考比记忆更重要。例如,在学习教育心理学时,不仅仅是各种理论,更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思考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对教育实践,不仅要知道怎么教,还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教,以及这样教的效果会怎样。
团队学习和个人反思也是关键。我参加了学习小组,定期讨论,互相解答疑惑,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每天的学习结束后,我会回顾一天的内容,思考自有的理解和收获,这对我巩固知识有很大帮助。
保持好的心态也很重要。考研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保持积极的态度,自己,努力会有回报,这是我在整个备考过程中坚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