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每年的政治大纲通常在九月中旬发布,我在大纲公布后才着手复习政治,每天利用午间和晚间各两个小时来学习,通常是作为其他学科之间的休息调整。我发现“红宝书”排版杂乱且题目偏离常规,因此几乎没有使用,主要依赖肖秀荣的教材。不过后来我觉得开始复习政治的时间稍晚了一些,略显吃亏,所以推荐大家从暑期,大约7或8月份开始就可以接触肖秀荣的书籍(当然,“红宝书”内容全面,可以用作参考资料)。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一章一练,错误的部分用铅笔轻轻标注,以便后期能多次回顾错题。大约11月时,我会开始阅读“风中劲草”,这几乎是每个考生必备的,它详尽列举了历年考试中的小知识点。政治选择题通常除了哲学部分,不会与近年的试题重复,所以非常值得一读。到了12月,我专注于肖八的选择题,然后大约在12月18日左右开始关注肖四,并背诵大题。此外,我也尝试了背诵蒋五,但效果并不明显,实际上,专心背肖四是足够了,如果有额外的时间,再考虑其他资料。总结来说,对于政治,保持适当的重视即可,无需过早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
考研英语方面:
我几乎没有专门记忆词汇,同学们常常用那本打乱顺序的单词书,他们一直复习到考试前一天,反反复复,直到书页都磨损不堪。我只是背诵了赠送的黄皮书单词册,仅此一次。我将过去十年的真题打印出来,增大了行距。早期的题目我只做翻译,不解答;后期的则先做题再翻译。我会记录每份真题中遇到的陌生词汇在小笔记本上,理论上应该随时查阅(但似乎我一直抽不出空闲)。有一段时间,我对近五年来的试题都能做到逐句翻译。
至于阅读理解,我购买了张剑的黄皮书,并使用了备受推崇的柯林斯双解字典。我在独立完成翻译后再与这两本书对照,发觉张剑的一些翻译略显勉强。不过,张剑的书设计得很实用,原文和译文分列左右两栏,便于比较。我把十年的真题打印出来,一边做题一边翻译,对我来说,两本书的差异并不显著,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努力。
作文部分肯定需要提前准备,否则临场现想很难写出好文章。我准备了十大篇大小作文,务必倒背如流,这样考试时才会有话可说。记住,一定要熟练到能脱口而出的程度,仅仅背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艺术概论,这门学科主要涵盖了艺术的基本理论、历史发展、类型特征等多方面的知识。我认为关键在于理解和记忆。理解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社会功能,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如绘画、音乐、戏剧等。记忆则体现在对重要艺术家、艺术流派和艺术事件的了解上。我会建议采用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整理这些知识点,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其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艺术评论写作则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它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还需具备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在准备这部分时,我坚持每天阅读艺术评论文章,分析其结构、语言风格和论证方式,并尝试模仿写作。我会选一些艺术作品进行实际的评论练习,从主题、手法、影响等多个角度去剖析,不断提升自有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考。
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我推崇“深度学习”。这意味着不只是机械地背诵知识点,是要深入理解和应用。例如,凭观看艺术纪录片或实地参观展览来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凭参加写作工作坊或与他人讨论来提升评论写作的能力。定期自我测试也很重要,是小论文的写作,也是对新艺术现象的即时评论,这样能检验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