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提议在政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无需过多,对于文科生而言,从9月到12月的三个月内足以完成复习。理科生则可提前一些时日开始。复习策略主要是掌握知识点并进行习题演练。首先,理解并熟记知识点,然后通过做题来检验记忆,将错误的题目标注出来,并强化记忆。在最后一个月,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去做各大教育机构的模拟试题,再用剩下的半个月专心背诵模拟题中的简答题,这样的安排便绰绰有余。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参考资料,好的教材能助你事半功倍,以下是我强烈推荐的书籍:基础教材包括《风中劲草——考点》、《风中劲草——习题》以及《风中劲草——答案》;最后冲刺阶段的模拟题集有《蒋中挺最后四套模拟题》、《肖秀荣政治冲刺模拟题》和《任汝芬最后四套模拟题》。
考研数学方面:
我集中精力复习的是数学部分,几乎完整地研读了教材七次之多,660题也重复做了两次,400道全真模拟题和历年真题各做了两遍,此外还完成了张宇的最后四套测试题。在考试前的最后二十天,我回归基础知识进行了重温。不过,今年的数学难度明显提升,我建议大家务必认真对待模拟试题,别期望像16年难,17年易那样的规律。要知道,考研数学表现优秀通常意味着总成绩也不会差。关键在于不断刷题,找出自身的弱点并进行总结,然后再继续做题。实际上,当你把教材精读到第四五遍时,应对真题已经绰绰有余。然而,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性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来实现,一定要勤于动手,并且遇到难题多与同学们探讨。千万不可忽视数学的重要性。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考研的核心是词汇,我认为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我们的最终分数。时常有人声称即使不完全理解文章也能答题正确,对此我不敢苟同。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较弱的人来说,扎实的词汇基础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在暑期实现显著的进步。我选择的是绿色封皮的随机排序版词汇书,实际上任何一本都相差不多,因为常考的词汇就那么些,关键在于能否坚持记忆,并且牢记于心。我有个习惯,每背诵完一遍,就会在书的首頁空白处做个记录,标出这遍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以此激励自己。到了十月份,我已经完成了整整十二遍的记忆。之后直至考试前夕,我又重复了几遍,算下来至少十五遍。因此,对待单词,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心理准备。由于真题数量有限,我们需要额外购置英语模拟题来提高阅读量。处理模拟题的方式基本与真题相同,只是不宜过于纠结细节,毕竟模拟题的准确度无法与真题相比。答案的正确与否并不最关键,重要的是掌握解题过程,积累实战经验,找到解题的节奏感。
考研专业课方面:
分析化学是一门基础性极强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含量以及结构等信息的获取方法。在备考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是非常关键的。例如,了解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公式和定律是分析化学的核心。如朗伯-比尔定律、滴定分析中的计算公式、质谱法的基本理论等,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对这些公式,不仅要,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这样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迅速找到解题思路。
再者,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样重要。分析化学的实验部分常常涉及到各种仪器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比如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在复习过程中,要熟悉每一种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也要掌握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的方法,这对解答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将分析化学知识应用于环境样品的检测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水质、土壤、气体污染物的测定方法,这些都需你有扎实的分析化学基础。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实践”是最有效的。理论学习后,一定要凭做题和实验来加深理解。多看一些相关的科研论文,不仅拓宽视野,还能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实验过程。
建立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定期复习,保持每天都有一定时间的专注学习,避免临时抱佛脚。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论坛、在线课程等,它们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解答疑惑的机会。
不要忘记与同学交流讨论,有时候,他人的见解可能会启发思考,带来新的学习灵感。分析化学并非高不可攀,只要用心去学,一定能够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