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药监局当“邻居”,外资药企结队进京

和药监局当“邻居”,外资药企结队进京

2025-04-06 动态更新

记者 张铃 2025 年 3 月底,站在北京亦庄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一栋写字楼的高层,一名负责招租的工作人员指着窗外说:" 看,国家药监局就在这儿。"

透过窗户往外看,正对面空地上立着一块透明牌子,写着 "BioPark" 和 " 国际医药创新公园 "。不远处是一栋不规则的大型建筑,上面贴着美敦力、礼来、拜耳等已入驻外企的名字。

向右看,几百米外就是国家药监局。这位工作人员会在带药企人士看房时把这作为一大卖点:" 到了中午,药监局有工作人员会围着大楼散步,你们迎面就能碰着。"

这是一个崭新的园区。2024 年 7 月,北京亦庄才宣布建设 BioPark,打造国际医药创新资源引领区和集聚区。

这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园区。宣布建设后的半年多,共有 6 家知名外资药企在这里新设研发或创新主体,包括礼来、辉瑞、拜耳、美敦力、沪亚生物和阿斯利康,而且,它们新设的研发或创新机构大多为 " 北京首个 "" 中国首个 "。近期,这些研发中心正在落成阶段。

"BioPark 虽布局较晚,但人气挺好。" 北京市科委医药中心一位内部人士向经济观察报透露,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外资药企落地 BioPark,相关事项正在洽谈中。

多年来,上海是外资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多家外资药企将在华总部、研发中心设立在上海。如今,在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外资药企加码中国的背景下,北京也成为了外资药企设立研发中心的理想城市。

外企来和药监局当 " 邻居 "

2025 年 3 月,走进 BioPark,这个 " 国际范 " 的园区马路上人不多,工人穿梭在绿地中。不远处有两个大型工地,挖掘机正在掘土。

当有药企人士对园区表露兴趣时,前述工作人员会兴奋地讲起这儿的未来:大约在秋季,这里会建成员工食堂;这一个工地是在盖公寓;那一个工地要盖商场;工地后边要建一片公园;再往南,一大片地都能做工厂 ……

3 月 3 日,拜耳在中国的首个开放创新中心拜耳 · 亦庄开放创新中心正式启动。拜耳处方药中国零售业务总经理陈白平介绍,拜耳将在近期启动装修,计划在年底前完成装修并正式开业,届时将把部分职能部门办公地调整到 BioPark。

陈白平告诉经济观察报,决定入驻 BioPark 之前,拜耳和经开区政府做了多轮沟通。在软件、硬件、整体生态构成和政策方面,经开区有多种优势,为拜耳在 BioPark 落地并推进研发提供了条件。

近几年,北京市正在大力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创新发展的 " 双发动机 " 之一,2024 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破万亿的城市。目前,北京市布局了四个医药产业重点区。形成 " 一南一北 " 产业聚集,BioPark 所在的经开区正是其中之一。

前述科委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外资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拟落地北京时,都是由北京市政府和各区联动工作的。他透露,总体而言,在外资药企落地北京的选址过程中,经开区政府和 BioPark 园区的响应速度快、政策比较好。经开区有不错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加上国家药监局六大中心已于 2024 年入驻了 BioPark,这成为它的独特优势。" 我们的开放创新中心毗邻国家药监局,这会为我们引入更多创新品种加强信心,我们的沟通会更便捷,还可以有更多的即时沟通。" 陈白平也重点提到了这一点。他还提到,一些与拜耳合作的初创公司没有走完一个临床开发方案的经验,拜耳离监管机构近也会为它们带来信心。

在中国,拜耳有两处创新布局,一处是在上海张江的 Co.Lab 共创平台,另一处是在北京启动的拜耳 · 亦庄开放创新中心,前者更侧重于赋能加速早期阶段的创新成果以及初创企业的发展,后者则聚焦全产业链,这里会有更多对临床阶段创新项目的支持,可以通过临床转化以更快将创新产品市场化。

陈白平解释,支持创新项目市场化时,临床开发策略十分重要,需要更好地去了解市场,同时和监管机构去做更多深入沟通,让产品具备有别于市场已有治疗方案、在研管线中其他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并据此形成差异化策略去建立开发计划,这是临床项目成功的关键。

BioPark15 公里半径内,覆盖 9 所监管机构、16 家三甲医院、5 所医学优质院校。北京市经开区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局有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介绍,BioPark 规划总用地面积约 5.8 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产业用地 0.9 平方公里,生态绿地面积 3.12 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 300 万平米,主要由 4 个功能区和饮鹿池、五福堂两大公园组成。

该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经开区希望把 BioPark 建设成全球医药健康创新合作枢纽,以及全球医药创新人才在华创业第一站。建设 BioPark,可以充分发挥北京教育、科研、医疗、监管等资源优势,聚焦细胞和基因治疗、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开展全球领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

按照经开区的规划,BioPark 将分四大功能区建设:总部集聚区吸引全球顶尖药企创新中心,目前已有前述 6 家国际头部药企落地,隔壁就是国家药监局六大中心;研发转化区支持中试与规模化生产,将加速创新成果落地;医工融合区联动 " 学、研、医 " 资源,将与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校合作研发、产教融合;医药智造区聚焦智能化制造,承担生物医药生产、仓储、物流等功能。陈白平认为,这四个功能区可满足研发、中试生产等硬件需求。

更大想象空间

在宣布入驻 BioPark 的 6 家外资药企中,阿斯利康最具代表性。其宣布以一笔 25 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在北京建立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并建设在华首个疫苗生产基地。这是近三年来北京生物医药领域最大的单笔投资。

前述科委人士认为,像阿斯利康这样在中国具有号召力的大型跨国药企入驻后,可能将其背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吸引过来,包括为其服务的 CXO(医药合同外包)公司。

" 我们入驻 BioPark 后,上下游企业可能也会倾向于前往 BioPark 附近聚集。" 陈白平有相同看法,他说,跨国药企必须和产业链的上下游有更多合作,包括科研院所、早期研究公司、CRO(医药研发外包)公司和 CDMO(医药合同研发生产)公司。这些企业如果离得更近,会有利于与外企开展更密切的交流。

除了带动企业聚集,BioPark 还能给跨国药企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陈白平提到,拜耳 · 亦庄开放创新中心是拜耳在中国的首个开放创新中心,它的落地说明中国市场的创新优先级在拜耳全球布局中是在继续提升的,拜耳将中国的创新作为全球创新策略的重要支柱。

" 我们希望拜耳 · 亦庄开放创新中心落地后,通过和园区内创新企业和创新生态进一步合作,拜耳的技术和治疗方案能加快在中国落地。此外,我们也希望一些企业能帮助我们去做全球化。" 陈白平说,这个创新中心的一个很大的作用是 "In China,for global",让中国的创新企业为拜耳全球创新管线提供更好的支持,把中国的一些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带到全球。另一方面,这个创新中心还能在 "In global,for China" 方面起到加速作用。

目前,经开区已聚集各类医药健康企业近 5000 家,其中包括一些做创新药的小型公司 / 初创企业,BioPark 园区也将提供一部分给初创企业。陈白平认为,创新需要相互激励、交流经验和良性竞争,BioPark 有了众多跨国和本土创新药企聚集后,一定能有更多合作,加速创新临床转化。

北京加速开放

3 月 28 日,国际工商界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其中包括拜耳集团 CEO 比尔 · 安德森。陈白平透露,接受会见后,比尔 · 安德森专门在拜耳总部对拜耳中国员工做了深入沟通,传递对华信心。

陈白平告诉经济观察报,最近一两年,在全球大环境非常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出台的一系列稳外资政策能加深外企对在中国投资的信心。

陈白平说,中国政府全方位加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通过《2025 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等政策和措施不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打造 " 投资中国 " 品牌。这一系列政策不仅展现了中国坚定不移的开放态度,也为外资企业在华创新、投资、运营和发展创造了优渥条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行动方案特别提及生物医药领域,提出 " 研究完善医药领域开放政策,便利创新药加快上市 " 等重要举措。这些方案的提出,为包括拜耳在内的全球医药企业提供了更加积极的市场预期,也将进一步加速创新药与解决方案的在华落地。

一批外资药企选择在中国新建研发或创新中心,无疑是它们集体加码中国、中国对全球医药创新意义愈发重要的证明。在潮水的方向中,值得一问的是,外资药企的这一站,为什么是北京?

陈白平告诉经济观察报,近年来,北京市药监局、医保局和卫健委为外企的产品加速审批、加速商业化提供了很多支持。所以,拜耳对在亦庄落地开放创新中心非常有信心。

前述科委人士分析,北京拥有中国最顶级的医院和临床资源,给创新药提供了很好的临床试验环境;北京提供了足够大的创新药市场,且医学界很多主委和学术带头人都在北京,便于创新药开展学术推广;北京还有中国最顶级的高校,可以给外资输送人才。这些都是北京的独特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这些优势并不是刚刚建立的,但 30 年前外资药企集体入华时,多数将第一站选在了上海,那里有更醒目的开放基因、更自由的氛围。现在,某种变化正在北京悄然发生。" 我们内部讨论过这一点。过去,与上海相比,北京在一些政策上偏谨慎。" 前述科委人士说:" 现在,北京愿意花更多力量对外招商,以更开放的态度与外资沟通。"

北京经开区也在外商投资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下功夫。经开区商务金融局有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近两年,经开区出台了《关于支持外商投资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外资服务二十条》的服务措施,形成了 2+X 的政策支持体系,利用经开区产业 + 外资的政策工具箱,为经开区各行各业的外资企业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此外,经开区还率先在全市出台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实施意见,构建数据跨境 " 服务中心 + 平台公司 " 模式,助力拜耳成为全国首家核心业务场景完整通过审核的外资药企,推动阿斯利康成为全国首家去中心化临床试验场景数据出境的外资企业。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和药监局当“邻居”,外资药企结队进京》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