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从九月起,我开始了复习,首先阅读了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并紧接着练习了他的1000题集,对于做错的部分,我会在教材中标注,以强化记忆。我的参考资料是根据个人理解自由挑选的,可以选择红皮书,也可以是任汝芬的序列一,或者肖秀荣的核心知识点详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选择了任汝芬的序列一来研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我主要依据肖秀荣的教材学习;历史部分,基于高中时期的基础,我使用了红宝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同样采用红宝书。我还尝试了小草资料,但由于时间紧迫,仅浏览了两遍并未深入掌握。在考试前夕,我购买了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任汝芬的四套卷及20天20题,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专心背诵肖秀荣的四套卷。我发现马原相对复杂,所以我先是学习了毛中特,接着是史纲和思修,最后才攻克马原。推荐从八月开始着手准备政治,1000题应多次重复,小草资料列出的历年考点可作为参考。
考研数学方面:
提前着手从教科书开始,由于准备时间充裕,我完成了所有课后习题。大约四月份,我开始阅读复习大全,初次接触时,书中大部分题目我都无法解答,但我坚持逐字逐句理解解析直至彻底明白,这个过程相当耗时,直到六月份我才完成高等数学部分的复习。接着立即开始了第二轮,得益于第一次的巩固,第二次显得更为顺利。九月,我开始做早期的历年试题,每日一套,并针对薄弱知识点加强练习,确保没有遗漏。早期的试题大致能解决就行,不必过于纠结,毕竟年份久远,题目趋势有所变化。由于复习进度良好,我打算将最新几年的真题保留到考前作为模拟训练,因此有一段时间较为空闲,但数学学习不能中断。听说张宇的《高数18讲》很有价值,我就找来研读,遇到精华内容便做笔记。随后进入冲刺阶段,这期间的题目更具技巧性和灵活性,但前提是基础知识必须牢固,在反复研究复习大全的基础上可能效果更佳,否则可能难以适应。看完《18讲》后,我发现仍有大量时间,于是我选择了《660题》中的选择题来做,虽然困难重重,时常受阻,但也从中获益匪浅。此时已接近十一月,我开始减少数学的练习时间,转而每天一套李永乐的近十年真题(最后三年的留作考前使用)。这本书的布局十分合理,前面是完整的试题集,后面按照章节和知识点整理历年真题,便于专项练习和填补知识空白。经过多轮复习,现在做真题变得轻车熟路,通常一个半小时至两小时即可完成,分数稳定在140分上下。做完整套题后,我会按章节继续练习并记录错误。十二月,我开始做模拟试卷,如张宇的《八套卷》、李永乐的《6+2》和合工大超越等,这些模拟题难度较大,但却必不可少,特别是近年来考试难度明显提升,需要挑战一些难题。考前几天,我做了预留的近几年真题以适应当前的命题趋势,保持手感,并翻阅笔记、复习大全,检查是否有遗忘的知识点,同时查看错题本。这样,我便信心满满地步入考场。考研数学强调基础,只要根基打牢,就不必畏惧。近年来,真题的计算量显著增加,需特别留意,避免因粗心丢分。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理解在英语考试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建议先熟读并记忆两至三遍《恋恋有词》,接着开始攻破历年真题,对于英语一来说,可以使用张剑的黄皮书系列。初次尝试英语阅读,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会遭遇不小的挫折,比如我初次做时,五道题目错了四道。即使你已经熟记了《恋恋有词》中的词汇,仍会在真题中遇到大量生词。你需要将这些陌生词汇整理出来,详细记录它们的词性和含义,特别是那些非常见的释义,因为考研有时会考查单词的冷门意义。做题时,推荐使用铅笔或另备笔记本记录答案,避免直接在试题上标注,因为一套考研真题通常需要做二到三遍。我曾做完过去二十年的所有英语真题,每一份都深入研析,以充分发挥其价值。
考研专业课方面:
“机械原理”是一门涵盖了机构学、动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的学科,它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机械结构、运动规律以及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复习时,我将这部分内容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机构分析、动力学理解和设计应用。
对机构分析,理解各种常见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特性至关重要。例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不仅要能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还要能够分析其速度、加速度和力的分布。这需大量的实践和思考,凭做习题来不断加深理解。
动力学理解主要是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包括动量、动能、势能的计算,以及达朗贝尔原理、虚功原理的运用。这部分需扎实的物理基础,也需对力学模型有好的构建能力。
设计应用部分涉及到如何按特定需求选或设计合适的机构。这里,我建议大家多看一些实际案例,了解并尝试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机构,这样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主动学习意味着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是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对机械原理,我会经常画图帮助理解,凭拆解和重构机械结构,自我检验理解程度。
深度学习则强调深入理解每一个概念,不仅仅是。例如,理解一个机构的工作原理,不仅要知道它的运动形式,还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背后的动力学原理是什么。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也是必不可少的,帮助巩固记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