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一开始就要去全身心去进行。我感觉政治看进去还是很有意思的,大家不能抵制政治,更不要害怕,因为只要用心复习,方法得当,政治是提分的科目,特别是北京这样政治极旱的地区。这点务必注意!!!我是从九月份开始看的,不过我感觉从九月份开始的话有点紧,所以建议八月份开始每天不用多,晚上投入两小时就行,书的话不用多,课本不用看,真题不用看,只看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看一章做一章,做完后风中劲草的核心背诵,看一章做第二遍的一章1000题,这些完事儿后开始做肖八和肖四,肖八和肖四选择题整会了,大题只背肖四就行,一定要背熟。有时间的话多做几套模拟题。
考研数学方面:
在所有科目中,数学的成绩差距最大。目前阶段,想必大家都已经接触过一些真题了,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对于初次考研的学生来说,最好是能够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稳定,这表明你的基础复习做得不错。如果还有人尚未开始做真题,那就需要尽快行动起来。至少要保证完成两轮以上的真题练习。在做完后,你可以反思自己的错误,找出常犯错误的点以及不熟悉的知识点,然后用相关的学习材料进行复习巩固。真题阶段结束后,就进入了模拟试题环节,每隔几天做一套即可,不必追求速度,关键是要保持解题的状态。其中,合工大的模拟卷相对较难,建议尝试;李永乐的试卷也要做一做。从11月初到考试期间,你应该集中精力做2020年至2010年的真题。依旧按照之前的复习方法,但此时需要设定时间限制来做题,并及时批改,分析错误原因。标记出错误的地方,我本人也坚持刷了三遍真题。如果有额外的时间,可以试试合工大的预测卷,难度稍高,但我认为题目设计得很好。由于时间紧张,我只完成了三套,还做了张宇的最后四套预测卷。
考研英语方面:
得益于我的扎实英语基础,阅读部分对我来说并不吃力。然而,写作是我需要着重攻克的部分,尤其是对于议论文和应用文,我几乎没有实践经验。因此,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积累范文上,从十一月起,我分别背诵了十篇左右的大作文和小作文,确保每种类型都有所覆盖。在背诵策略上,我推荐先理解中文版本,再逐句翻译成英文来记忆。我认为背诵的关键并不只是记住,更重要的是能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我会先背一次,然后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方法多次进行默写练习。
考试前两周,我已经为大作文和小作文都构建了自己的模板。小作文是按类别整理的,数量不多;大作文则根据积极、中立、消极三种态度各准备了一个模板,这样只需在考试时替换关键词即可。幸运的是,今年考试的作文题目类型都在我之前的复习范围内,所以我基本上直接套用了模板,更换相关主题词就完成了写作。此外,我想强调的是,英语作文的书写美观也很重要。十一月我购买了王江涛的英语字帖,每天花费十分钟练习,坚持了一个多月,效果显著。
考研专业课方面:
要理解和掌握地质年代的基本概念,包括地质年表、岩石类型及其成因等。这些基础知识是分析地球历史和地质现象的基础。对岩石类型的区分,尤其是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特性,需凭大量实践观察来深化理解。要熟练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这是确定地质事件时间尺度的关键工具。
地质构造理论,如板块构造论,是地质学的核心内容。需深入理解板块的运动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地球表面的地貌,包括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发生、火山活动等。这不仅需理论知识,也需具备解读地质地图和遥感图像的能力。
再者,地质过程的理解离不开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从矿物质的形成到水文循环,再到碳循环,这些都是地质系统动态平衡的表现。学习这部分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地质过程。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是必要的,但实地考察和实验同样重要。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模拟地质过程,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交流思考,能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定期复习和做练习题也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方式。对难以理解的部分,凭查阅相关文献或教老师来解决。在理解和应用上下功夫,真正掌握地质学基础,并在未来的学习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