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后期要开始做模拟题了,拿到八套卷后不要急着刷题。先把1000题的错题再过一遍,着重标记反复错的题目。八套只做选择题,大题可以看一下。可以把题目和答案撕下来,各自订成一册,在使用中比较方便。八套的目的就是从单一知识点的训练转换成综合能力的训练,但其质量不如肖四。肖八的具体操作就不再赘述了,注意:千万不要在意每套选择多少分,别人多少分,政治每年都会变出题风格也不同,历年真题做下来对于提升分数没什么效果,但毕竟是最接近考试的难度,建议放在考前刷近三年的选择题就好。用考研帮刷吧,买书也很贵的,而且利用不高。至于肖八的使用,看指定的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吧,几天一套的频率,重点研究错题。建议肖四出来前做完。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三月起便浏览了课本,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然后直到五月才重新开始深入学习,这次选择了数学全书。起初,我以为基于大学期间扎实的数学基础,全书应当不成问题。然而,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它比我预想的更具挑战性,往往需要花费两三天才能消化一个章节。最初,我会尝试不看答案独立解题,但时常遇到困难或错误,这让我备受挫折,甚至有时会直接查看答案。后来我改正了这个习惯,并在六月底左右完整地做了一遍,但我仍未能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接着,我想试试分级习题集,却发现难度更高,没过多久我就转向了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我发现,《复习指南》在完成全书后再读,变得容易许多,其中充满了技巧,某些解题策略与李永乐的方法不同,我个人更倾向于李永乐。我把《复习指南》当作一种补充材料。到了七月下旬,我又重读了一遍全书,这次我对知识有了系统性的理解,明白了每个问题的核心所在。在第二次通读全书的同时,我也完成了660题,尽管大部分是选择和填空,但有些题目的运算量堪比大题,非常有价值。刚开始我错误颇多,而且越往后做,越发现很多知识点会被反复考察。到了八月底,我完成了第一轮660题。九月开学,我没有去上课,而是开始了第三次全书复习和第二次660题练习,随后开始做历年真题,按时间顺序进行,保留最后两年的题用于模拟测试。做题时不应过分关注分数,关键是掌握知识点。到了十月中期,我已经完成了十多个真题套卷。那时,我购买了市场上流行的模拟题,包括张宇、汤家凤和李永乐的。到十一月中旬,我开始第二轮真题训练,并着手整理错题本,对同类错题进行分类。进入十二月,我开始做张宇的八套卷,同时也买了四套卷和合工大的,不过后者难度过高,每次动笔都觉得无从下手,最终放弃了,我主要集中精力于李永乐的6+3和真题错题。在最后的两天里,我用剩下的两年真题进行了最后的实战演练。总的来说,重要的不是书的数量,而是质量。
考研英语方面:
提高英文写作的速度至关重要,关键在于训练自己对时间的精准把握,以增强在相同时间内增加输出文字量的能力。不论是每周撰写一篇文章还是十篇,无论何时何地创作,都需确保在一个宁静无打扰的环境中全神贯注地进行。首先,可以使用手表记录三至四次完成写作所需的时间,了解自己在当前状态下的平均用时,比如是35分钟。接着,设定一个定时器为30分钟,让自己在心理上保持警觉。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是能在闹钟响起时完成写作,这样就能明显看到速度的进步。渐渐地,逐步缩短给自己设定的时间限制,这种加速的习惯将自然形成,即使写作技巧暂时未提升,速度的增进也能得以体现。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二通常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应用。微观经济学要理解供求模型,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决策,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以及市场失灵等内容。宏观经济学则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理论,货币银行系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问题。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和掌握。
对微观经济学,我建议你从基础概念出发,比如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等,凭做大量的习题来实践这些理论。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也是高分的关键。
对宏观经济学,理解宏观经济指标如GDP、CPI、失业率等的意义及其计算方式非常重要。需掌握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等核心工具,并能够分析它们如何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在复习过程中,我特别强调理解和应用,不仅仅是记忆。经济学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学科,理解了原理,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解。我会推荐你阅读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例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或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它们对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有助于深化理解。
关注当前的经济热点,如国际贸易争端、货币政策调整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分析能力和答题深度。定期阅读《经济研究》、《金融时报》等专业期刊或新闻,这不仅有助于拓宽视野,也能为论述题提供素材。
历年真题的练习不能忽视。凭做真题,你了解试题的难度和风格,找出自有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模拟考试环境,提高答题速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