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民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原贴主的复习资料以肖秀荣系列为主,包括了知识点精讲、1000题以及最后的肖四套卷。其实各个教材差异不大(依我所见),挑选时随个人兴趣就好。九月起,逐步细读那本厚厚的精讲精练,从头至尾梳理一遍。同时,楼主也在继续看精讲精练,因为拖延是个大问题。基础知识巩固后,可等待考试大纲发布,考虑购买大纲解析辅助学习,再后来还有风中劲草和知识点背诵版,我都购入了,可惜看得并不深入。建议各位精选几本,不宜贪多。临考冲刺期间,除了肖四,我还入手了蒋五。其他资料则未涉及。选择题主要依赖于扎实的基本功,基础稳固,分数自然上扬。至于分析题,关键在于将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有些同学可能只关注知识点而忽略材料,这样会导致得分偏低。平日练习1000题的分析题时,多思考,理解解题思路便足够,不必每道都动手写。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我是从大三的下学期开始复习的,我得复习方法是看一章的课本做一章的全书,包括例题与习题,但是课本的习题直接略过了,没什么价值,例题可以看看。我用的是二李的全书,非常经典,由于历年数学考试大纲几乎不会改变,所以用去年的书是可以的,这个看自己的选择吧,不强求。
考研英语方面:
许多人对英语复习感到困惑,尽管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却往往觉得短期内进步微乎其微,考试后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复习过。这实际上是个方法选择的问题。掌握英语确实需要长期的沉淀,不过,针对考研英语的复习,我们更需寻觅一种高效且科学的方式。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那就是考研英语复习中,真题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和运用真题,其中大有学问。
有些同学倾向于一口气在短时间内完成多年的真题集,匆忙做完若干篇阅读理解或整套试卷,草草地核对答案,稍作思考便转向其他内容。一旦真题做完,他们又转战模拟题。然而,我认为这种做法并未充分利用真题的价值。模拟题与真题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再优秀的模拟题也无法复制真题的独特性,毕竟真题是由命题专家历经数月精心研制而成的,其难度分布、选项设计以及逻辑关联都是模拟题无法模仿的。我在复习时通常专注于一篇真题阅读理解,以实际考试速度全心投入,完成后仔细分析文章、题目和选项,这一过程大概耗时一个小时。通过这样的逐步学习,我能更好地理解真题的出题逻辑,做题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至于单词记忆,我不建议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因为这种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我的策略是通过做模拟题来积累词汇。对于作文部分,我连续两年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也没有发现特别有效的提升方法。个人认为,作文水平的关键可能还是在于日常的积累。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综合基础通常涵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核心领域。对微观经济学,理解和掌握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分析(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至关重要。这些基本概念不仅需理论理解,更要能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如何运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来分析政策影响,或者如何凭市场结构分析企业策略。
在宏观经济学部分,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重点。你需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用这些理论解释经济现象。例如,理解政府如何凭调整预算赤字来影响总需求,或者利率变动如何影响投资和消费。
除了理论知识,计算题也是经济学综合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弹性理论、成本收益分析、IS-LM模型、AD-AS模型等,都需进行精确的计算和推导。这部分需大量的练习,建议大家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再者,理解并掌握经济模型是提高答题效率的关键。例如,理解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等模型的含义,能够在答题时快速定位问题的核心,给出有力的论据。
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学术论文,提升专业素养和英语水平,这对理解和解答一些深度题目非常有帮助。关注国内外经济动态,理解并评价经济政策,这将使你在论述题上更具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