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话,主要就是靠背,一战时我自认为是文科出身,很多相关的内容高中就学过,所以没有很认真地对待,总之对于政治我用的是背这种最笨的方法,应该也是考研人最无奈最有效的方法。政治背过的内容有积累后,每天相应地做相关的选择题,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我用的是肖秀荣的1000题,第一遍也用铅笔做,全部做完后擦掉重做。第二遍做完标出做错的题目,并在大纲解析中划出相关内容,之后重点看。第三遍着重做原先做错的题,加深象,并且也节省了时间。政治复习我是从九月末开始的,太早开始容易把背过的东西忘掉,也浪费了时间。临近考试除了做选择题外,我也练了主观题,这有益于在考场上有做题的手感。
考研英语方面:
首要任务是积累词汇,因为没有词汇基础,阅读、完形填空和翻译都将寸步难行。虽然不必一字不漏地记住所有5500个单词,但关键的词汇需要反复熟记。我当初就将单词书翻了四遍。记忆单词的关键在于不断重复。起初,我按部就班地从第一个单元开始,一次性过完整本书,却忽视了复习,导致成效甚微且浪费时间。后来,改为每个单元学完后立即复习一次,这样效果提升了不少。此外,刷真题是巩固单词的高效方法,熟悉并掌握题目中出现的词汇,对于攻克单词关卡大有裨益。我特意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临考前专门复习自己整理的单词。
至于作文,主要是运用模板,多阅读范文。我自己归纳了各种类型的作文,总计亲自撰写了六篇,在考场上灵活应用,保持策略的稳定性。最后,我的英语成绩还算理想,真题练习了两遍。对于完形填空和翻译这类题型,如果有余裕,做做历年真题就足够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文博综合”是一门涵盖了历史、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这就要求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深入的专业理解。对历史部分,要注重年代线的梳理,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以及历史影响的分析。考古学则需了解各种考古方法和技术,理解遗址和遗物的价值,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动态。博物馆学的学习则更偏重实践,包括藏品管理、展览策划、公众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每日阅读相关文献,尤其是学术期刊上的文章,这既能拓宽知识视野,也能帮助我把握学术前沿。我还定期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结构化,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对难以理解的部分,我会寻找相关的课程或者讲座进行深度学习,甚至尝试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解释,这样能更好地加深记忆。
做历年真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凭真题,我能了解到考试的题型、难度和侧重点,也能够检验我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我建议大家在做题时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控制好时间,以便在正式考试时能够应对自如。
在复习后期,我会进行模拟测试,评估自有的实力,并按结果调整复习策略。我也会参加一些讨论小组,和其他考生交流,共享学习资源,互相解答疑惑,这对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非常有帮助。
我想强调的是,虽然理论知识很重要,但实践经验同样不可忽视。有机会,尽量参与一些实习或志愿者活动,如博物馆的志愿服务,这样直观地理解文博工作的实际操作,对学习会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