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填空式挑选:挑选了肖秀荣导师的1000道习题集,以及后期的8组和4组模拟卷。此外,还购买了任汝芬等其他名师的预测卷,目标是确保基础选择题不失分。单项选择题多数偏向基础,但我的多项选择题表现欠佳。对于不太满意的政治成绩,我想分享一下经验教训。整个政治学习过程我是依照肖秀荣教授书籍的发布节奏来进行的,每一本书的序言都详细指导了如何运用这些资料,因此在复习时方向感较强,我没有偏离他的指引。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基础很关键,我大概是暑假前过完一遍教材,主要是做例题和部分课后题。暑假过后,九月份开始做真题,大概是一天真题+改错,一天刷全书第二遍,大概十月中旬的时候完成。过后两个月就是疯狂做模拟题,附带着再来一遍全书,做题的时候全书、错题本(我的错题本上很少记具体的错题,多数是记具体的套路,比如常数C的几个易漏点这些)、教材(这个如果太重了,可以回寝室再查阅,尤其是线代的几个定理的证明,虽然考试不要求,但是便于理解和记忆)尽量带在身边,一道题可以举一反三,并把相似的题归类到同一页里,然后提炼出类似题目的套路。
考研英语方面:
俗话说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先后面临两个问题,看不懂和看懂了、题做不对。我用的是陈正康的英语阅读。书分两册,每册里面包含十年的阅读,每年会持续更新。每册又分三本,真题、阅读翻译、答案解析。我的基础不好,看不懂这个问题我用单词加翻译的方法完美地解决了。不拘哪一本单词书,背完就对了。有很多同学说背了会忘,这很正常,就像吃了饭还会饿一样。办法只有一个,每天背。3月份开始每天三页,我都看到吐血,耗费时间不说,过程还困意十足。我只有咬着牙,耐着性子,保持清醒,红笔勾勾画画。但是我不会写,太浪费时间且不适合我。平时碎片时间,我都会拿着配套的单词小册子,看上它五页。第二天看新的,不会重复。大致二十页过后,我会重来一遍。我来强调一下重点,我是看,不是背。不用刻意去背,也不要计较自己是否背住,只要放松心态浏览就好。所谓碎片时间每个人不同,我是吃饭前,睡觉前都会看一点,学习累了休息时也算。一定要制定计划,即每天看几页,情况不同,页数不同,少,没关系,但一定要完成,不能拖拉。第一轮会很难过,但二轮三轮就好很多,大概到九月份的时候我就只需要用小册子巩固就好了。这个关键是坚持,还有早做准备。当时我很多同学都是九月份还手忙脚乱地背单词,唉声叹气,慨叹时间流逝,脑子不够使。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宏观经济学,核心概念理解至关重要。你需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货币银行学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的是IS-LM模型和AD-AS模型,这两个模型帮助你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要关注国际经济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如汇率变动、国际贸易等。
微观经济学则更侧重于个体行为和市场结构的研究。需求与供给曲线、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均衡及效率、博弈论等是基础,务必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尤其是垄断、寡头竞争、完全竞争等市场结构的分析,需你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记忆+应用”是关键。对复杂的理论,先尝试理解其背后的经济原理,再凭做题强化记忆,凭实际案例或假设情境进行应用训练。定期复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经济学的知识点间关联性强,定期回顾巩固记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做题方面,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是宝贵的资源。它们能帮助你熟悉考试风格,了解命题趋势,并凭实战检验学习效果。对错题,一定要深究错误原因,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
阅读经济学大师的经典著作也能提升理解和思考深度。例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都能你从不同角度理解宏微观经济学。
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好的心态同样重要。面对困难,要有耐心,自己能够克服。考研是一场持久战,稳定的学习节奏和好的身心状态会帮助你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