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水利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备考不必过早启动,毕竟我曾经也是文科生,因此我等到九月大纲发布后才开始复习,那时我已经构建起大致的框架。从9月中旬,我开始阅读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并同时做1000题来了解考试内容。1000题我重做了两次,第三次专注于回顾错题,理解错误原因并做总结。当这部分基本掌握后,我转向历年真题,尤其是最近几年的,不断强化关键知识点,因为它们往往与热门考点紧密相连。除肖秀荣的资料外,我没有额外花时间在其他书籍上,但听说风中劲草的知识梳理也很清晰,对于基础知识较弱的同学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到了11月末至12月初,肖八和肖四出版后,我就集中精力做选择题,背诵论述题,并理清答题策略。肖四出来时,论述题的记忆就相对容易多了。背论述题时,建议抓住重点词句,用自己的语言重组,这样能提高效率。肖秀荣的8套卷和4套卷无比重要!分享一个小窍门:选择题务必亲自完成以找出弱点;至于大题,肖老师的用心良苦众所周知……所以,一定要亲自动手解答。但这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或抄袭答案,而是先独立分析题目,对照书本知识,再参考答案。肖老的答案简洁有力,我们要从中提取关键点和段落去记忆。将这12套试卷的论述题知识点整合,就能大致推测今年的命题趋势和热点问题,这些通常都与时事政策息息相关。因此,各种模拟试题的论述题部分到最后都会变得相当相似。
考研数学方面:
题型为主进行复习并不是我否认这种学习模式,我自己也会穿插用这种学习模式,也是因为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做啥都会的境地,但我所坚持的学习路线可能与你有所不同,一般会从掌握原理的知识层面后辅以题型总结进而达到对学习有所助益的效果,而单纯就题型而学习题型,我是不推崇更应该说是反对的,拿一个最近的真题例子说明,比如2018年数学一、三的中所出现的那道概率论试题中的出现了一道“离散型+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的题型,而就以往的复习全书中都是“离散+连续”(2016、17年)或者“连续+连续”或“最大值、最小值分布”,我查阅过所有的题型类书籍,都没有一本书籍有过对此类题型做过说明,这不应该说成是又出现了什么新题型,因为就这道题目考察的本质还是我们所学过的复合随机变量问题,从知识原理层面它不属于超纲题,但就题型而言,它反而是一道“超纲题”,倘若一本题型类书籍仅仅依赖题型就想涵盖所有考察内容,不仅是在降低研究生入学的门槛,也是在侮辱命题老师的水平,但就近几年的真题而言就是最好的说明。说到这,我相信你该明白的问题也就明白的差不多了。
考研英语方面:
使用红宝书来攻破英语单词,其实学习英语的关键是先积累词汇,然后通过练习来培养语感。选择哪位名师的题目并不太关键,重要的是实际行动,坚持不懈地记忆单词。临近考试时,保持冷静至关重要,尤其是面对新的题型和写作部分。一旦写作时紧张,很可能全篇文章都会受影响。推荐熟记一些模板,并尝试用更高级的词汇替换常见的词语。我也有整理一些解题策略,认真做笔记,并且在考前最后一个月要定时模拟写作完整的文章。做题时一定不要慌乱。
考研专业课方面:
流体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涵盖了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流动稳定性等多个方面。理解流体的基本性质,如压强、密度、粘度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流体运动,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对牛顿第二定律在流体中的应用,即Navier-Stokes方程,需深入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能灵活运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强烈推荐大家配合实验和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例如,伯努利定理的应用不仅要在理论上掌握,还要凭实际的管道流动、喷嘴射流等例子去体验其效果。理解和掌握流体阻力、涡旋、湍流等复杂现象的形成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再者,流体力学中的理想流体和真实流体的区别、不可压缩流体和可压缩流体的处理方式,以及无黏性和有黏性流体的模型,这些都是考试常考点。特别是雷诺数,它是判断流体流动状态的重要参数,需深刻理解并能熟练计算。
流体力学中的一些特殊问题,比如伯努利方程的应用、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水击现象的分析等,也是备考时需重点关注的部分。这些内容往往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相连,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会更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至于学习方法,我个人认为,除了看书和做题,参加讨论组或研讨会也很重要。这不仅帮助你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点,也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将复杂的公式和概念简化为自有的语言,这对理解和记忆都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