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考试的时候觉得单选还比较简单,多选题考得细节题比较多,个人觉得刷了那么多遍书选择题做得还可以。大题部分基本都被肖大大压中了题,但之前背诵的很多答案变成了题目材料出现在了试卷上,当时一脸懵逼,还是耐着性子把之前背诵的内容稍微变换了一下写在了试卷上。觉得自己的大题答得不是十分如意。后期多做选择题,将易混淆的知识点归纳出来。
考研数学方面:
大约3月份开始正式复习,一开始看课本,选择性做课后题。过了一遍之后,发现巩固的不太扎实,于是开始看课本和本科笔记,并开始做1800题,这个时间比较长。大约用了两个月。基础强化全部完事之后,大约已经十月中旬了,此时1800题大约做了三分之一(我承认题目做的有点少,大家还是多练些题,提高正确率)。十月中旬左右,开始做真题。严格限时,规范评分,及时分析,查缺补漏。难度不大,比平时做的题目简单。但此时暴露出一个问题,有的会做的题目做不对(望大家以我为鉴,平时还得多练习,养成好习惯)。很多同学过于重视真题,想着多做几遍。但我认为大家还是不要期望太高。一来再做几遍,可能不会有实质性效果,二来每年真题考察的知识点真的很少,全面按照大纲复习巩固好知识点才是最重要的。建议大家可以提前研究一下近两年真题,一开始就适应这种风格,受益无穷。12月的时候,真题基本上做了一遍,留两套最后做。后期买了套模拟题,难些,不过不用太纠结对错得分了,最后阶段心态很重要。忘了说一点了,就是要养成做笔记和及时总结的习惯。我的数学知识点笔记是四大本,最后将数学核心知识点全部浓缩到三张纸(用了我一周的时间),基本涵盖了所有考点。
考研英语方面:
初次练习时,我按部分进行,单数日专注两篇完形填空,双数日则攻克两篇阅读理解,同时记录并记忆新词汇。每晚回到宿舍,我会抄录何凯文老师的每日一句,并对其做语法分析。每天大约投入四小时给英语学习,起初进度可能较慢,但我建议不必焦虑,因为随着练习,效率自然会提升。暑假期间,除了完形和阅读,我额外用一小时来尝试新题型,并深入剖析错误超过两次的阅读题目。暑假结束后,我开始全面模拟考试,除了作文以外的所有部分都会练习,从十月起,我开始注重提高答题速度。对于2000年以后的历年真题,我至少做了四遍,如果觉得单调,可以从2005年开始,保证做四遍以上也足够(我认为)。在这个阶段,不必担心记住了答案或单词,许多技巧和感悟都源自反复操练。至于复习规划,首先是持续不断的背单词,其实可以在大三下学期就开始,单词记忆是一个持久的任务,初期可以用带有解析的星火词汇书,后期只需专注于大纲词汇即可。实际上,一开始就专攻大纲词汇也是非常有效的,感觉特别好。
考研专业课方面: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涵盖了系统描述、稳定性分析、控制器设计等多个方面。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是基础,如传递函数、根轨迹、频率特性等,这些都是构建控制系统模型的基础工具。我会建议大家在初次接触这些概念时,不仅要理解其定义,还要尝试凭实例去深入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核心部分。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等都是需熟练运用的方法。这部分理论性强,需大量的练习来提升解题能力。理解各种稳定条件背后的物理含义也至关重要,这对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帮助。
再者,控制器的设计是难点,如PID控制器、状态反馈控制器等。这里不仅需对控制理论有深刻理解,还需一定的计算技巧。我个人的经验是,多做题,尤其是设计题目,凭不断的实践来提高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记忆+实践”是王道。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是第一步,凭做题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对难以理解的部分,寻找相关的例子或者模拟实验进行辅助学习。定期复习也很重要,避免知识点随着时间遗忘。
利用好教材和参考书是关键。例如,胡寿松教授的《自动控制原理》是一本经典的教材,深入浅出,适合初学者;Khalil的《Nonlinear Systems》则对高级主题有详细阐述,适合深化理解。网上的教学视频、论坛也是很好的资源,帮助解答疑问,拓宽视野。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是十分有效的。与同学一起探讨难题,互相讲解,不仅增进理解,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