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是在九月中旬后期起步,首先接触的是红宝书,并且购买了肖秀荣的1000题。红宝书的编排常被诟病为杂乱无序,考虑参加辅导班来理清知识架构会有所帮助。至于1000题,题量确实庞大,到最后可能会感到厌倦,但我还是坚持完成了全部习题,你们或许可以挑选题量适中的练习册。接下来,我用的是风中劲草的三本教材。肖四非常实用,务必认真对待,最好在考试前几天开始,不宜过早。任四的命题角度有些偏颇,我个人认为价值有限,做了一遍就没有再继续。如果对哲学部分感到吃力,推荐看看任的序列一,讲解详尽,通过课后的真题能帮你找出关键点。制定阅读计划也很重要,比如每天读多少页,多久完成,预留几天的宽限期(通常难以按期完成,生活中总会有些小插曲,但你可以设定两天的缓冲期)。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控时间,我最初设定每天20页,后来觉得压力过大,调整为15页,这样大约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我倾向于在早晨投入约两个小时,因为我容易分心,通常是边读边思考,这可以根据个人习惯调整。我的政治复习是从暑假结束之后开始的。除了肖秀荣的1000题,还有精讲精炼(如果你觉得内容太多,看政治书籍感到头痛,可以选择风中劲草的政治核心考点,通常大纲发布后才会出版)。初期不必急于做主观题,最后一个月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背诵老师们出的模拟卷大题,基本上是以肖四套卷为主,这也是一种押题策略。对于大题的背诵,不要像复读机一样机械地重复,那样只会形成短暂记忆,很快就会遗忘。记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串联起来,理解答案的推理过程和原则才是关键,不是单纯背诵答案。你需要灵活运用所学,才能应对各种变化。
考研数学方面:
我首先专注于复习线性代数,同步阅读教材并解答习题,这样的过程帮助我清晰了思维,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学科的框架。接下来,我以同样的方式处理高等数学,将课堂讲义与教科书内容相结合,自我整理笔记。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重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特别是不断重做历年真题和反复梳理课堂笔记,我觉得这对我的最终成绩提升最为显著。自11月起,我就依据个人的理解,将真题解析和笔记整合成一份解题手册,并在每日做题前浏览一次,以此来延缓记忆衰退。到了后期,我会每天抽出时间在空白纸上默写这份解题笔记。如此一来,我发现自己的数学逻辑逐渐增强,解题也变得更加流畅。不断地归纳教师的笔记,以及三十多年的数学真题,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答题笔记,这使得我在考试时能自如地联结各个知识点,有条不紊地解答问题。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真题和单词。单词我总共记了4遍。真题我做了三四遍,全文翻译了两遍。看张剑的黄皮书两遍。可惜最后我有点懈怠,考得不怎么好。我考前一个月找了一份从来没做过的真题自测,第一卷还做了54分(总分60)。单词方面用的绿皮厚厚的像砖一样的单词书,也有人用恋恋有词,但个人讲,看你们的偏好,哪本适合你就选那个。单词一天背一章,第二天复习前一章加新的一章,大概两个多月就可以背完。之后我是倒着每天看5章。重要的是,千万别把单词扔下,不然前功尽弃了!起初可能会感觉没什么用,但之后真的会发现你读文章利索很多
考研专业课方面:
“信号与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涵盖了信号的基本概念、系统的描述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基础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比如信号的分类(连续时间信号、离散时间信号)、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这些都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理解这些概念不仅需记忆,更需凭大量的例题去深化理解和应用。
对系统的分析,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LTI)的性质和运算规则是非常关键的。理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的概念,能够帮助解析复杂系统的动态行为。卷积作为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一定要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无论是直接积分法还是图形法。
再者,频率域分析是“信号与系统”的重要部分,傅立叶变换的应用在这里尤为重要。理解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能从频域角度理解系统对不同频率成分的处理能力,这对滤波器设计等实际问题有直接指导意义。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做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课本上的习题和历年真题是必不可少的资料,每一道题目都可能涉及到不同的知识点,凭解题检验自有的理解程度,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自我讲解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尝试将学到的知识解释给别人,能帮你更好地理解和。
团队学习也很有价值。与同学一起讨论难题,激发思考,拓宽解决问题的角度。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求助,教授、助教甚至网络论坛都是很好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