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化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总的来看,信赖肖大大的指导是明智之举。连续两年我都在使用“风中劲草”,深感满意,今年更是购入大量模拟题专攻选择题部分。对于政治学习,首年仅精读了“风中劲草”和“肖四”,未做选择题练习,考试时心态欠佳,最后两题甚至因为手部疲劳而简略作答,结果客观题得了37分,主观题32分。今年则增加了“肖四”和“肖八”的背诵,并大量练习选择题,但客观题依旧维持在37分,而主观题提升至37分,这似乎表明刷选择题的效果并不显著。然而,熟记“肖四”和“肖八”显然颇有成效。政治复习不必过早开始,在十月份之前,每天浏览一下红宝书,大致了解全貌,十月至十一月应集中精力攻克选择题,不断重温并牢记零散知识点,十二月全力转入背诵阶段。虽然取得高分颇具挑战,但只要稍加思考,愿意投入时间记忆,拿到65到75分还是相当可行的。
考研英语方面:
在自学的场所里,最常看见的就是那些备考研究生考试的词汇书籍,许多学生依赖它们来学习单词。然而,我个人并不倾向于使用词汇书,因为它具备以下特性:1、重复度高,包含一些经常出现的关键字;2、熟悉词汇的罕见含义;3、需要在特定上下文中理解其意义。因此,汇总真实考试中的词汇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真题中的词汇(包括阅读、翻译、完形填空和新型题型),我采取了这样的归纳方法:依据个人需求,将单词分门别类并用不同颜色标记,分别是:(1)基础词:把握不牢固的词,看似眼熟却未必能立刻想起准确含义;(2)生词:完全不认识的新词汇;(3)核心词:高频词、多义词及常见词的特殊含义;(4)短语和固定搭配,我会记下这些词的中文释义。在记忆过程中,我会结合语境,先理解单词所在的句子含义,再深入记忆单词的确切意义。同时,我会利用A4纸来检验记忆效果,具体操作如下:将某一年的真题词汇整理到一张A4纸上,比如把2005年的词汇写下来,过几天后尝试写出它们的中文意思,无法写出或错误的部分用红笔标出,以便后续重点复习。这个办法帮助我有效地掌握了1999年至2019年间真题中的词汇,在做近几年的真题时,遇到的生词数量明显减少,效果显著。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这是一门深入理解物质性质与反应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多个领域。我在复习时特别注重理解和应用基本定律,比如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朗缪尔吸附理论等。理解这些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对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物理化学中的计算题也不容忽视,掌握好微积分和矩阵运算基础对解题非常有帮助。我还推荐使用一些模拟软件,如Gaussian或Quantum ESPRESSO,凭实践来深化理论理解。
有机化学,则是探索碳氢世界奥秘的一把钥匙。从构造异构体到立体化学,再到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和转化,都需精细记忆并理解其反应机理。我建议构建自有的反应网络图,将各个反应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对复杂的合成路线,尝试自己设计,这样既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反应规则的理解。实验操作也是有机化学的重要部分,多做实验,熟悉常见的分离纯化技巧,会对学习大有裨益。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定期回顾和总结是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每天花些时间回顾新学的知识,每周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能够巩固记忆,避免“学到后面忘到前面”。积极参与讨论,无论是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还是线上的学术论坛,都能拓宽视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