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机械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对一个理科生而且工作好几年的人来说,记忆力真的下降很多,背起政治来真的力不从心,不过政治上我也花了不少时间,可是最后成绩不是很理想,我客观题估分是36分,大题给分太低了估计是字写的太丑了,所以忠告大家如果时间不紧的同学练练字,这个卷面影响还是蛮大的。书本:肖秀荣系列:精讲精炼、1000题、历年真题、风中劲草、肖八、肖四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核心始终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本是必读的,因为近年来很多证明题都是从书中的例子演变而来的。数学考试趋向于深入基础细节。全面复习资料至少要看两次,每次都要深思熟虑每一道题。第一次浏览时可以交错着做一些660题,这些小问题非常典型,涵盖了一些精细的知识点。初次复习可能会耗时两到三个月,进度慢没关系,重要的是理解消化。第二次复习就会快很多,大约一个月左右,主要关注基础、重点内容以及之前的错题。有的人习惯整理错题,虽然这是个人的学习风格,但也相当耗费时间,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错题可能会像满天繁星一样多,因此建议直接在书中标记错题,如果真的想整理,完成一轮真题后再回过头来做更具体的目标性整理!真题务必做两遍,第一次要在三小时内完成,记得控制时间!第一天用于答题,第二天用于核对答案并整理,这样大约一个半月就过去了。当你做完真题后,你会发现每年的大题基本上围绕着相同的知识点。第二次做真题时,专注于按照知识点划分的部分,以巩固这些知识。至于模拟题,我一直选择6+2,当然你可以尝试其他题目,但如果难度过高,则不太推荐,因为考研试题不会过于复杂,关键在于扎实的基础和计算技能。所以,在做题和计算时,一定要亲自动手,减少错误,你的分数自然会上升。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那些打算重拾英语并寻找入门感觉的人,我推荐选择不太复杂的阅读材料,不必过于深入,只需做一些练习,查看答案,并理解错误的原因。我个人使用的是考试虫的阅读教材,每部分包含四篇阅读和一篇新题型,前三篇相对简单,第四篇较为困难。这并不是说它是最好或最坏的选择,只是作为初期训练的一个阶段。我在八月开始做1991年的真题,一直到2000年前的,以此作为基础练习,因为它们比其他市场上的资料更为可靠。首先完成一套题目,计算正确率,然后分析错误选项的成因。我一直做到2002年,然后回头再做一遍。
我的方法是逐句翻译,大致在原文上记录含义,再与标准译文对比校正。这个步骤确实耗时,但确有其益处。刚开始翻译时可能会感到句子结构的困扰,但坚持下来,经过几年的磨炼,你会收获颇丰,同时也锻炼了翻译技巧,无需额外花时间专门练习。在完成了1992年至2002年的翻译后,我接着做2003年至2008年的真题,流程相同,但在翻译上变得更加轻松,尤其是到了2005年后,只需标注一些复杂长句,翻译准确度显著提高,看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更加顺畅。我保留了最后三年的试题,打算在最后一个月进行自我评估。
第二轮结束后,你会发现第一轮的答案已经模糊不清,因此可以安心地再次尝试真题。此外,这一轮还要重点分析题目,探究正确选项为何正确,错误选项为何错误以及错误类型。同时,要分析文章结构,划分段落,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第三轮时,浏览文章就能快速构建框架,继续做题。事实上,如果每天都专心投入这些工作,再加上词汇记忆,时间会过得很快。所以尽早开始真题练习并无害处!
最后一遍,我会大声朗读真题,边读边思考文章结构,这样能增强阅读感。最后一点,即使在专注于写作的最后一个月,也不能忽视阅读,因为你对真题已经比较熟悉,至少每天要读一两年的真题。这个准备过程可能费神且短期内看不到显著进步,但从我和周围同学的备考经历及最终成绩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基础科学,它涵盖了静力学、动力学以及材料力学等多个方面。在我备考的过程中,我发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比如力的基本性质,牛顿三定律,静力学平衡条件等,这些都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动力源泉。对这些基础知识,我建议大家凭阅读教材和做相关习题来巩固,形成清晰的概念网络。
工程力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是考试的重点。无论是受力分析,还是结构强度计算,都需具备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我习惯于将复杂的力学问题简化为几个关键点,逐一分析,这样避免被复杂的问题所困扰。利用实例进行模拟练习,如桥梁的荷载分析,梁的弯矩图绘制等,能有效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再者,掌握公式并灵活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胡克定律、欧拉公式、泊松比等,这些都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工具。我推荐定期复习公式,并尝试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它们,以此加深记忆和理解。
重视实验和实践环节。虽然考试可能更侧重理论,但工程力学的实际应用性很强。有机会,参与实验室的研究或做一些相关的项目,会对理解有极大的帮助。我曾在备考期间,凭虚拟实验室模拟了一些力学实验,这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