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十月份开始每天晚上看一部分,大概二十多天看完了大纲第一遍,然后就在每天晚上做肖秀荣的1600题,做错的题在大纲中找到出处,这么做完一遍也就十二月份了,对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用了一周时间看了一遍之后,就开始读第二遍,基本上也就是一周左右读一遍,说到这里要提一下关于背诵的事情,我一直很抵触背诵,后来发现其实看书就像这句话说的那样,看书学习其实就是从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到你知道你不知道,到你知道你知道,再到你不知道你知道的过程,虽然我是学理科的,但我认为文科的学习方法不应该是背,而应该是多看,没看一遍就有新的收获,每一次更深入的理解都更帮助了自己对内容的记忆,这才是所要达到的目的。我的政治复习就是读,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再看点选择题,进了一月份就只剩两周时间了,买了20天20题结合核心考点有选择性的背了一遍,记住的都是大概和理解,就这样参加了考试,考试那天因为没把握好时间,最后两道大题的第二问都没有做(10年得政治大题只留了很小的空,我考完还有十几分钟没事干,而11年得政治题答题纸变了,每一道题空的位置几乎是10年得二倍还要多,造成我前面写的太多后面没时间了),考完都要崩溃了,觉得自己不争气连题都没写完,然后因为重要的还在后面才调整心态,哎,现在想想真的太不容易了。政治算是我投入最少但是结果还不错的科目了,我是从9月份开学正式开始复习政治的先是看精讲精练,配合着精讲精练做1000题,看一章做一章,这会不用急着背,反正过几天也会忘掉,只需要熟悉一下知识点,我是保持1~2天1章的速度,有的章节只需要快速翻一下就好,有的需要重点识记,肖老爷子会提醒大家哪些是重点章节的。做完1000题之后可以看一下风中劲草,这上面的知识点比较明确,我后期基本都是在看这本书,八套题出来之后做了一下选择题,看了一下主观题。可以这么说,1000题是用来搞定选择题的,而最后四套题是用来解决主观题的,考前我就只背了最后四套题的主观题,试卷发下来肖老爷子全部命中,最后四套题就是让你无论遇到什么题目都能有话可说,所以在这方面我是十分的信任肖老爷子。
考研数学方面:
7月底—9月中上旬(大概哈),把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最好用同济版的)过了一遍,同时把课后习题也做了一遍(做课后题比较费时间,可以选做部分),期间还看完李永乐和李正元的复习全书(我看的比较细,所以进度相对较慢,也只看了一遍。)。
考研英语方面:
十一月到十二月,主攻作文部分,运用王江涛作文,但是,重点还是在背诵,一定要背,不管是大作文还是小作文,我一般是早上早起熟读一篇作文,晚上十点半左右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了,再背下来,并且配合默写。这一轮可以适当配合一些新的文章做阅读,我用的朱伟的题源报刊阅读,感觉一般,就当适应全新的文章练手,毕竟考研不可能做到原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石油地质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石油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储层地质特征等方面。石油的生成,要理解有机质成油理论,知道哪些类型的有机物转化为石油,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能够形成石油。石油的运移和聚集,需了解地壳构造对油气分布的影响,掌握流体动力学知识,理解油气如何在地层中迁移并形成油气藏。再者,储层地质特征的学习则要求具备岩石学基础,能分析不同岩性的储集性能,要理解孔隙度、渗透率等关键参数对油气开采的重要性。
对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论结合实际是关键。除了课本知识,我常凭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和行业报告,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实地考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参观油田,直观感受地质结构和石油开采过程,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具体。
实验和模型构建也是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模拟地层压力、温度变化来观察石油生成的过程,或者使用沙盘模型演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这样的实践操作,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团队讨论和案例分析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会定期与同学一起探讨复杂的地质问题,凭解析具体的油气田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我测试和复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会定期进行自我测试,检查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查漏补缺。这样持续的学习和巩固,我在石油地质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