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机械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我3月份就开始准备了。每年政治的毛中特部分会变动很大,但是另外3本书的变化就很小了。因此从3月开始到9月之前,我按照马原—近代史—思修—毛中特的顺序进行学习,我还做了阮老师的1000题和近10年研考政治真题的选择题部分。做完选择题,我会认真的对答案,并且在旁边批注自己之前并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基本上在8月份中旬的时候政治的1000题、10年真题的选择部分,以及大部分的强化阶段课程我都已经完成了。在距9月开学的还剩半个月时间里,所有选择题里面批注的曾经疏忽的知识点以及上课中遇到的难点我都重新抄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并且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次序,方便自己后来的记忆。在这个阶段,政治我是没有背诵的,只理解了考点。
考研数学方面:
从五月初直至八月末,我大约投入了三个月的时间来阅读。每读完一章,我会亲自尝试证明其中的所有定理,独立整理笔记,并且在不参考答案的情况下完成例题。对于课后习题,我先自行解答,再核对答案。遇到难题、忘记解法的题目或感到生疏的问题,我会用不同记号标注,以便日后复习时重点攻克。通过这样的过程,我的基础知识得到了稳固。
考研英语方面:
我从未尝试过模拟或针对性训练阅读,原因是我觉得这种方式可能不够准确,况且我连真题都没时间全部完成。大约五月份时,我从1997年的英语题目开始做起,此前主要专注于背单词和学习语法规则。起初,我每天解决一篇文章,用的是黄皮参考书。我会标记出所有不熟悉的词汇,包括那些记忆模糊的,然后逐字逐句对照原文翻译,错误的单词会抄录在笔记本上,同时也会记录不懂的短语,因为这些短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样的流程通常需要耗费两个半小时左右。我一直做到二十年前的题目,那时已经到了九月开学的时候。
接下来,我把每篇文章抄写在笔记本上,并逐一对照翻译,再与原文翻译对比,这个过程中,我会发现许多未察觉到的问题。这一轮结束后,我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于是,我又回头从2007年的题目做起,这次每次做两篇,因为之前的练习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当然,仍然会出现我不认识的单词,我会继续标注,完成后再在我的笔记中标注重点词汇。我会分析错误的原因,如果是翻译错误,就重译那段内容;如果是因为受到干扰项的影响,我会研究它是如何设陷并使我忽视正确答案的。此时大概是十一月初。
之后,我专注于近两年的题目,同样是一边做一边写下翻译,以确保不错过任何单词。我采取的方法是第一天下午做一篇阅读,第二天处理翻译和写作,两者交替进行。这样持续到接近十一月底。由于英语的新题型相对简单且数量不多,我都完整地做了几遍就没有再重复。
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基础的巩固和理解的深化,以此提高我的阅读能力。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理论是关键。《机械设计》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强度计算、材料选等多个方面。对这些基础知识,必须有扎实的理解。例如,齿轮、轴承、连杆等常见机械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的设计准则和优化策略,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应用不可忽视。机械设计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需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凭做习题和案例分析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比如,设计一个简单的传动系统,考虑如何选合适的齿轮类型和尺寸,怎样保证其工作稳定性,这些都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再者,熟悉设计规范和标准。在设计过程中,需遵循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如GB、ISO等,这些在考试中也常被考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并这些规范,对提高答题准确性至关重要。
关注前沿技术也是必要的。机械工程是一个快速发展且不断创新的领域,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涌现。虽然考试可能不会直接涉及最前沿的内容,但保持对新技术的关注,帮助拓宽视野,增强理解和应用能力。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方式。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每天分配一定时间进行复习,并定期做一些模拟试题,以此检验学习效果,找出自有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