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刷了两遍肖秀荣的1000题,风中劲草还有什么的秘密武器我也果断放弃了,并非时间不够,只觉得风中劲草里的字花花绿绿的不是很喜欢,知识点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很是生硬。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选择资料,我建议选择一本就要精专一本,后期刷了肖八肖四,大题我就背了肖四。
考研英语方面:
俗话说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先后面临两个问题,看不懂和看懂了、题做不对。我用的是陈正康的英语阅读。书分两册,每册里面包含十年的阅读,每年会持续更新。每册又分三本,真题、阅读翻译、答案解析。我的基础不好,看不懂这个问题我用单词加翻译的方法完美地解决了。不拘哪一本单词书,背完就对了。有很多同学说背了会忘,这很正常,就像吃了饭还会饿一样。办法只有一个,每天背。3月份开始每天三页,我都看到吐血,耗费时间不说,过程还困意十足。我只有咬着牙,耐着性子,保持清醒,红笔勾勾画画。但是我不会写,太浪费时间且不适合我。平时碎片时间,我都会拿着配套的单词小册子,看上它五页。第二天看新的,不会重复。大致二十页过后,我会重来一遍。我来强调一下重点,我是看,不是背。不用刻意去背,也不要计较自己是否背住,只要放松心态浏览就好。所谓碎片时间每个人不同,我是吃饭前,睡觉前都会看一点,学习累了休息时也算。一定要制定计划,即每天看几页,情况不同,页数不同,少,没关系,但一定要完成,不能拖拉。第一轮会很难过,但二轮三轮就好很多,大概到九月份的时候我就只需要用小册子巩固就好了。这个关键是坚持,还有早做准备。当时我很多同学都是九月份还手忙脚乱地背单词,唉声叹气,慨叹时间流逝,脑子不够使。
考研专业课方面:
中国文学基础是我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这门课程涵盖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丰富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我注重把握每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因文学作品往往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精神状态。在复习过程中,我会精读经典篇目,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也会做一些笔记,梳理出文学发展的脉络。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我会进行深度分析,比如杜甫的诗如何反映唐朝社会,鲁迅的小说如何揭示封建社会的弊端等。
汉语言基础则是我对汉语语法、词汇、语义、修辞等方面知识的系统掌握。这门课需扎实的语言功底,尤其是古汉语部分,如《诗经》、《楚辞》等经典文本的阅读理解和解析。我在学习时,会凭做练习题来巩固基础知识,例如词性的判断,句子成分的划分等。我会关注汉语的发展变化,理解古今汉语的区别,并能运用到实际的语言分析中去。对修辞手法的学习,我会尝试自己创作,以此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理论与实践并重是我的学习原则。我会定期参加课堂讨论,凭与同学的交流,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我会找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如新闻报道、广告文案等,分析其中的语言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在准备这两门科目时,我还发现,持续的阅读和写作训练至关重要。阅读拓宽视野,积累素材;写作则能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我坚持每天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每周至少完成一次学术论文或读书报告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