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政治考试中,面对选择题时,如果遇到难题,应信赖你的直觉,切勿轻易改动初步选定的答案,我自身的经历就是鲜明的教训。因此,那次考试我在修改了两道题目后,决定果断提前交卷离场。至于主观题部分,虽然需要展现一定的创新思维,但通常都有固定的答题模式。按照先阐述理论再结合实际的原则作答,这是我们早在初高中时期就被教导的方法。尽量详尽地回答,书写工整,层次分明,并做好标注,这样能让阅卷人一眼看清你的思路。备考初期,建议购买《疾风劲草》和考研大纲解析,仔细阅读一至两遍。对于选择题,完成《1000题》就足够了,接近考试时,可以做一些模拟试题如肖八、任四、蒋五,熟记这些题目的答案,重复复习是关键。大题部分,只用背诵肖秀荣的四套卷,他的预测准确率很高,即使没押中原题,也能帮助你找到答题的方向。务必全文背诵,政治科目主要就是巩固选择题知识,集中精力记忆大题。
考研数学方面:
选择全对,填空一个不会,一个算错,大题全会,但是基本算错。三个月几乎一直在做数学,无奈先天数学不好,准确度还是提不上去,我觉得还是练的题量不够,后面才慢慢的得到缓解。数学我的体会是框架+题型总结。大题基本都在总结的题型之内。我这次把复习指南做两遍,真题做两遍,总结的依据就是真题。拿分的捷径就是用最多的时间来付出到常考的题,一定要有重点,一定要吃透重点,重点非重点的依据就是真题。考研数学相对于高考数学知识点太多,复习时间太短,不可能全复习的很深。用书推荐陈文灯复习指南,有调理,题目少,可以有时间多看几遍。真题就用李永乐。多练,多想,多联系,多识记。
考研英语方面:
谈起英语,心中颇多感慨。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来备考,然而结果只是尚可接受。初期,也就是大三上学期,我专注于朱伟的《恋恋有词》,还配套背诵了实体书。不过,视频课程的时间过长,颇为耗时。至今仍未看完,我觉得是否继续观看需要深思熟虑,个人感觉有些徒劳。进入中期,即大三下学期至暑假,我把重心放在了历年真题的阅读理解,从1987年开始,反复练习,近十年的题目留到最后。对待真题,我力求精细研读,搜集精彩词汇和句子并加以运用(我用一个小笔记本记录,晨读时也会以此为主)。反思失败原因,可能是过于重视量而忽视了质,未能彻底掌握真题,对某些设题陷阱的剖析不足。到了后期,也就是暑假之后,新题型和作文成为重点。新题型宜采用专题形式,集中精力去突破;至于作文,务必动手实践,尽管我曾因懒散和畏惧心理,只看不写,在考场中体验到了极大的困难。构建个人独特的作文模版也很关键,可以从市面上的作文书中汲取灵感,但要有选择性,避免被各种模板迷惑,将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挑选而非实践中。后期面对作文,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焦急且手忙脚乱,虽然渴望做好,却难以兼顾所有,忘记了核心的运用原则。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础概念至关重要。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要素。你需深入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并能将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球生态系统图像。
在气候部分,重点关注气候变化的历史记录、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对水文,不仅要掌握河流系统的工作原理,还要理解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规律。地貌学中,地形的形成过程和类型是重点,如风化、侵蚀、沉积等地貌作用。土壤学则需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分类和分布。生物地理学要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
实践性学习很重要。自然地理学涉及大量实地观察和实验,尝试参加实地考察,或者凭地图、遥感影像来理解和分析地表特征。模拟实验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地质过程,比如风化和侵蚀实验。
再者,理论与实际结合是关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问题中,例如全球变暖的影响、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变化等,深化理解和记忆。阅读相关的科研论文和报告,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也是提升自我水平的有效途径。
构建知识框架也很重要。尝试用思维导图或笔记的形式梳理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帮助记忆,还能清晰看到各知识点间的关联,有助于理解和应用。
持续的学习和复习是必不可少的。自然地理学内容广泛,定期回顾和巩固知识是防止遗忘的关键。及时解决困惑,无论是自己思考还是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都能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