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使用了1000道习题,选择用铅笔完成,做完后擦除再重复练习。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个月,需要重温所有题目。此外,将考研大纲分解为若干部分,分块记忆,若感到压力过大,可以侧重背诵“风中”的内容,旧版也可,因为变动不多。但最终仍需回到大纲,熟记每章的标题,并掌握每个章节的结构框架。这些框架在参加辅导班时,老师们通常会详细解释,因此背诵起来会更加顺畅。当基础稳固后,开始做历年真题。务必实事求是,深入理解每个选择题的来源和大题的答题思路。肖秀荣解析真题相当详尽,在这方面他做得很好。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肖秀荣的教材,尤其是预测卷,他的内容更贴近实际。我发现我在主观题上的表现优于客观题,虽然对于客观题的多选题有些犹豫,但在主观题上我能清晰表达观点。因此,对于政治主观题,一定要充实回答,这要求我们深度理解和大量背诵!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得阅读者得高分!!!在背单词的基础上,要做题了。我没做过任何模拟题,一战从9月开始做了1997-2004年阅读题2遍,2005-2012真题4遍,2013-2018阅读1遍(用于后期自测)。二战从九月开始,2005-2012真题3遍,2013-2016阅读1遍。时间分配基本上是一天两到三篇阅读,一战的时候很重视英语,二战分给英语的时间少了很多。阅读第一遍是做题,然后查单词,把所有生词全部记在本子上,和单词一起背;第二遍是全文翻译,写下来,包括题目选项;第三遍重新做,看错题,为什么错,思考出题意图。
考研专业课方面:
基础理论是基石,它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经济学中,理解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工资决定因素以及就业与失业问题至关重要。社会学视角则要求分析社会结构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如性别、种族、阶级等社会分层如何塑造工作环境。在法学领域,熟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规,能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这些理论时,我建议不仅要死记硬背,更要结合案例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应用场景。
劳动科学综合则是对综合素质的考验,它包含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关系策略等内容。这部分需具备较强的实证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了解招聘、培训、绩效评估、薪酬设计等流程,并能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策略;在组织行为学中,研究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模式,理解其对公司氛围和效率的影响。对这些,我推荐多阅读经典文献,参与小组讨论,凭模拟实践来深化理解。
关注当前社会热点,如新经济形态下的劳动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权益保护等,也是备考的重要一环。这不仅要求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