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复习不宜过早,没事翻翻精讲精练,做做1000题,建议第一遍用铅笔做。等9月份政治大纲出来后,精讲精练就不用看了,仔细研读大纲,建议看一章,做一章1000题,加深印象,不然看过基本就忘了。做题的时候那些常出的知识点,可以试着记忆,作为政治大题的储备。11月份主要是学习一些答题技巧,框定一些背诵内容。总的来说,政治就是要多做题。单选及多选:基本就是考大纲里的内容了,少数是时事。一遍一遍的看教材,慢慢熟悉它们,然后按重点记住它们,建议到了后期可以自己疏理每章的构架、重点,以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的方式表示出来,然后自己看着这份构架图去还原每个知识点,这就达到了极致:把一本书从厚读到薄,再从薄读到厚。当然不可否认,这需要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总结能力。
考研数学方面:
在备考期间,首先应当查阅本科课程的教科书,这是初期学习的重要环节。有些学生认为课本内容过于繁杂,倾向直接跳入市场上流行的考研数学参考书。然而,我推荐无论专业背景如何,即便是数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至少通读一次本科教材,确保理解各个定义和定理。首要任务是掌握各种概念和术语,否则直接进入专门针对考研的数学书籍可能会因难度过大而感到困扰,效果并不理想。预计两个月的时间足以浏览完这些权威教材,因为它们包含的基本知识是公认最扎实的。此外,阅读时建议每完成一个部分(如一节或一章),立即解决后面的习题,以加深记忆,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牢固根基。对于首次考研的同学,最佳的数学复习启动时间可能是大三下学期的三四月份。
考研英语方面:
自三月起,我开始了词汇积累,到了五月转而着手处理历年英语真题。我从过去十年的试题中挑选,专注于每日一篇阅读理解的练习,并在完成后梳理生词和短语。大约在九月中旬,当我完成了英语部分后,我转而去做前几年的阅读理解,依然坚持每日一练。在做阅读时,我会严格控制时间,确保总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维持答题状态。接下来是完形填空,也是每天一篇并进行整理。由于完形填空的数量相对较少,我在完成之后还额外做一些模拟题,主要是为了保持感觉,正确率并非首要关注点。十月底,我开始背诵作文素材,到了十一月中旬,我开始构建自己的个性化作文模版。至于翻译,我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训练,仅限于实践真题的翻译部分,因此最终的翻译效果并不十分满意。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哲学,重点在于理解和把握其核心观念和思想体系。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再到近代新儒学,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哲学主题。学习时,不仅要具体的观点,更要理解这些观点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演变脉络。例如,孔子的仁爱之道,老子的道法自然,都是需深度思考和解读的内容。
西方哲学的学习则注重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尼采、海德格尔,他们的哲学观念往往有强烈的个体性和时代性。阅读原著,理解其论述方式,尝试用他们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这是提升理解力的关键。对比不同哲学家的观点,能帮助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必修的基础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需深入研读《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结合中国的实际应用,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将使哲学思考更加现实和深刻。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首先是广泛阅读,包括教材、专著、论文等,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的学术观点。其次是深度思考,对每个概念、理论都要有独立的见解和反思。再者,定期做笔记和整理知识框架,帮助巩固记忆,梳理思路。讨论和交流也非常重要,与同学、老师探讨,甚至参加一些哲学沙龙,凭他人的观点激发自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