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软件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从九月到十二月,我的复习重点是阅读书籍,并回顾之前在石磊老师和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中所犯的错误。十二月份,我开始尝试各种版本的模拟试题,像许多人那样购买了肖秀荣老师的八套卷和四套卷,特别是四套卷。对于八套卷,我专注于解答选择题;而四套卷,我深入理解和掌握了所有内容。直到考试前夕,我已经做了大量的选择题,尽管在考场上的表现仍有部分依赖猜测。虽然成绩并不突出,但我感到满足,毕竟这是在北京,阅卷标准非常严格,但庆幸的是,我达到了要求。我个人推荐认真研读风中劲草,用心去理解,其实效果可能比死记硬背更好。
考研数学方面:
9月份,我开始从基础复习,把复习全书和课本都过了一遍。十月我把660题做完了,然后再回过来把暑假练习过的题目里的难题、错题和660题里的错题难题重新做了一遍。10月份一开始就开始做历年真题,真题我没有做太前面的,就开始从05年做到了16年的,前期基本保持一天一套的状态,后来稍微缓了下,两三天一套,花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做完了这些真题。这里我想说每个人的程度不同,做试卷的频率可以不同,但是每套试卷必须严格控制时间,拿出考场的状态来做,然后考完严格批卷,搞懂错题难题。真题做完之后,我就开始做李永乐的冲刺六套卷和张宇八套卷,这些冲刺卷的难度是相对较大的,因此不用太在意分数,它们就是用来巩固知识点和保持状态的,没有规定必须做,重点还是在真题。总之在剩余的时间,我就做冲刺卷,然后边做边看之前的错题,把平时练习题、660题、真题、模拟卷错题反复看。11月以后每天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四个小时左右了。但是8套卷能让你清醒,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认清现实才能百战不怠。
考研英语方面:
针对英语阅读理解,建议专注练习真实考试的题目,保留最近两年的试题作为模拟测试。首先独立完成一篇文章,标记出不熟悉的词汇并查阅其含义,记录于纸面。接着,进行全文逐句翻译。随后,依据你的翻译再次解答问题,并与初次作答时的答案比较。最后核对正确答案,通过比照个人翻译来探究答案差异的原因,或者理解为何答案正确或错误。如此坚持翻译大约十几篇文章,你的阅读和翻译水平将显著提高。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来谈谈“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主要研究如何组织和管理大量数据,以实现高效的数据访问和处理。其中,链表、数组、栈、队列、树(二叉树、平衡树等)、图等基本概念是必须掌握的。理解它们的操作原理,如插入、删除、查找等,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是关键。要深入理解排序算法,如冒泡、选、插入、快速、归并、堆排序等,不仅要会编程实现,还要懂得分析其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对高级数据结构,如哈希表、B树、Trie树等,也要有基础的认识。
接下来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它是与计算机交互的桥梁。学习操作系统,你需理解进程与线程的概念,包括它们的创建、调度、同步与通信机制;内存管理和虚拟内存也是重要部分,需掌握页式、段式、段页式等存储管理方式;还有文件系统,了解I/O设备、缓冲区管理、磁盘调度等内容。对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并发性、分布式等特性也要有所了解。
学习这两门科目,理论结合实践是非常有效的。凭编写代码,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结构的操作,模拟操作系统环境,例如使用Linux进行实践,你对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有更深的理解。阅读经典教材,比如《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现代操作系统》-Andrew S.Tanenbaum,以及做相关的习题集,如《操作系统概念》-Abraham Silberschatz,都能帮助你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