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岩土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从十二月初起,我把重心转向了熟记提纲。得益于先前的反复阅读,记忆过程并未感到太大的困难。对于肖八和肖四,我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可能出现的议题,并未深入背诵(因此,当面对政治主观题时,我内心的不安犹如崩塌一般…肖爷爷今年的精准程度实在令人惊叹,让人忍不住想哭…)幸运的是,我对大纲的熟悉度较高,客观题部分为我挽回了不少。所以建议大家也应关注一下肖爷爷的预测,关键是要掌握如何解答主观题的技巧,这样至少能减少一些紧张感。
考研数学方面:
对于初阶学习,我推荐使用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同时660题也是个好选择,建议在完成一至两轮全书后开始,时间不宜迟于10月。我个人非常推崇海量刷题的方法,但这并不等于无脑做题,关键在于不断归纳总结,而且不要直接写在教材上,而是记在笔记本里。到了备考后期,你的笔记将成为主要的复习材料,毕竟面对厚厚的几百页书,你无法快速查阅。
考研英语方面:
我从未尝试过模拟或针对性训练阅读,原因是我觉得这种方式可能不够准确,况且我连真题都没时间全部完成。大约五月份时,我从1997年的英语题目开始做起,此前主要专注于背单词和学习语法规则。起初,我每天解决一篇文章,用的是黄皮参考书。我会标记出所有不熟悉的词汇,包括那些记忆模糊的,然后逐字逐句对照原文翻译,错误的单词会抄录在笔记本上,同时也会记录不懂的短语,因为这些短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样的流程通常需要耗费两个半小时左右。我一直做到二十年前的题目,那时已经到了九月开学的时候。
接下来,我把每篇文章抄写在笔记本上,并逐一对照翻译,再与原文翻译对比,这个过程中,我会发现许多未察觉到的问题。这一轮结束后,我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于是,我又回头从2007年的题目做起,这次每次做两篇,因为之前的练习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当然,仍然会出现我不认识的单词,我会继续标注,完成后再在我的笔记中标注重点词汇。我会分析错误的原因,如果是翻译错误,就重译那段内容;如果是因为受到干扰项的影响,我会研究它是如何设陷并使我忽视正确答案的。此时大概是十一月初。
之后,我专注于近两年的题目,同样是一边做一边写下翻译,以确保不错过任何单词。我采取的方法是第一天下午做一篇阅读,第二天处理翻译和写作,两者交替进行。这样持续到接近十一月底。由于英语的新题型相对简单且数量不多,我都完整地做了几遍就没有再重复。
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基础的巩固和理解的深化,以此提高我的阅读能力。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土力学是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等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能以及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在备考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土壤的基本性质如密度、含水量、孔隙比等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土壤的分类及其特性,如粘性土、砂土、砾石土的差异,也是需深入理解的内容。
土力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有效应力原理、剪切强度理论等。尤其是Mohr-Coulomb破坏准则,它是分析土体稳定性的重要工具,一定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土的压缩性和渗透性的概念及计算也常出现在试题中,需扎实地掌握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再者,对土力学的应用部分,比如地基处理、边坡稳定分析、土压力计算等内容,不仅要求理解基本原理,还需凭做题和案例分析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这部分往往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对考生的理解深度和宽度都有较高要求。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实践”是最有效的。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凭做习题和模拟试卷来巩固知识,理解并应用理论。寻找一些真实的工程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既能深化理论理解,也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议大家定期复习,避免遗忘。建立自有的知识框架,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或同学教,切勿遗留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