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当然不能忽略肖秀荣系列,它们是必备的。风中劲草是一本极好的资料,全书满载知识点,我在后期频繁研读,反复翻阅多次,对提升选择题能力非常有帮助。红宝书虽然内容全面,但重点不够鲜明,还存在不少错字。至于任四,错误颇多,其选择题出题风格独特。我在这门课程上下足了功夫,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无出其右,每天至少花费半天时间学习,最终我的选择题做得相当出色,然而分析题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最终得分让我有些尴尬。因此,我不希望给大家带来误导。我只想分享几点体会:坚信积累会产生质变,多阅读风中劲草,不必强行背诵,关键是熟悉,做选择题时能辨识出来即可。对于政治这门课,稍加努力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想要得高分恐怕不易。
肖八出版后,我会开始做肖八的选择题,每完成一套,我会将不熟悉的知识点记录在封面空白处,掌握后标上标记,在考试前再次复习这些知识点。在我看来,政治的选择题至关重要,因为大家都背大题,相差不大,而选择题则可能轻易拉开差距。因此,要特别关注纪念年份的事件及其关联人物,大纲修改涉及的考点,以及重要的知识点。我在考前把这些要点提炼并熟记了一次。
考研数学方面:
用张宇的18讲和李永乐的线代讲义,练习题用李永乐的660和张宇的1000题。基础特别差的可以看一讲视频看一讲书本内容,再做一下1000题的A部分。线代讲义也是这个节奏。争取6月到七月一个月看一遍。七月到八月着重理解定义、定理,我觉得非常受用,尤其是后来做题遇到难题时,从这些定义一类的知识入手,反而更容易做出来。八月到九月开始做660和1000题剩下的部分,九月上半月把这两本书的不会的题再看看,下旬就开始做真题。用张宇的30年真题大全解,把30年真题从头做一遍,快的一天一套,慢的三天两套,做完一定要将不会的整明白。前十五年的不用掐时间,后十五年的尽量掐一下时间做,从十月中旬开始做后十五年的题第二遍,到十一月中旬开始做模拟题,还有做很多拔高题目,还会有解题思路和技巧的讲解,然后我又做一了张宇的8套题,有时间再做一下4套题,考前3-5天左右要全真模拟一下,买上答题卡掐时间做模拟题或做过的真题都行,练的是准确度和考试氛围。
考研英语方面:
词汇学习是关键任务。开始时应逐步递增难度。建议选用新东方的绿色封面无序版和有序版词典,后者是一本小巧的袖珍书,不含例句和同义词解析,方便随时携带;而前者则内容丰富,包含例句、历年试题、词汇辨析及超纲词汇等,体积较大。首先利用有序版熟悉单词,至少通读三遍,掌握大约六七成的词汇。接着转向无序版,务必牢记所有释义,包括常见词的不常见含义、近反义词、超纲词汇和真题词汇,这意味着要几乎完全掌握这本无序版,这一阶段可能需要重复7至8次。另一种方法是先使用何凯文的词汇大全,仅涵盖1575个高频词汇,分成了21个列表,内含大量近反义词和实例,虽然衍生出的新词不少,但扩展词汇量是必需的。在反复阅读何凯文的书籍两三次后,再以同样次数研读绿皮书。
考研专业课方面:
要理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供需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石,它解释了市场价格如何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你需深入理解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移动规律,以及价格弹性是如何影响市场反应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如效用理论和预算约束,也至关重要。这些理论帮助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掌握市场结构的不同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垄断。每种市场的特点,如厂商数量、产品差异、进入壁垒等,都会影响到价格和产量的决定。特别是垄断和寡头市场的博弈论元素,需凭实际案例去深化理解。
再者,生产者理论不容忽视。理解成本函数,包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以及它们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对理解企业的生产和定价策略极其关键。还要熟悉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达到最大。
不要忘记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的情况。这些主题揭示了市场并非总是有效,有时需政府干预。理解这些理论帮助你批判性地思考经济政策。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阅读教科书并做笔记是基础,但也要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分析公司的定价策略或政策的影响。定期做题和模拟考试能检验理解程度。参与讨论组或者找一个学习伙伴,共同探讨难题,会大大提升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