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离考试只剩一个月我才开始准备政治,购买了包括肖的1000题、考试大纲以及他的八套模拟题等资料。然而最让人沮丧的是,我背诵了蒋中挺的最后五套卷,结果大题目全无命中,考试时只能自创答案,想起来就心酸。当时真怕政治科目过不了,真是幸运逃过一劫。所以选对最后阶段的模拟题至关重要,我个人强烈推荐肖秀荣老师的最后四套题,听说历年都相当靠谱,熟记后及格绝对没问题。毕竟政治再高分也不过是锦上添花。总结来说,对于政治备考,个人认为关键是牢记最后几套题。附注:肖秀荣的《1000题》做两遍足矣。第一次我是一章讲解完后做选择题,第二次重做时将错误涉及的知识点在精讲精炼中标注出来,后续复习只需关注标注内容。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可能是我所有考研科目中最擅长的部分,但我仍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我认为无论是优势还是劣势,都应该给予相同的关注,不能因为擅长而掉以轻心,对于弱势则需更加努力。由于考研不涉及听力测试,主要考察阅读和写作,所以我采用了一种针对考试的复习策略。大约从四月起,我开始做英语阅读的真实试题,从1993年开始,直到八月,我已经完成了一遍。其间,我也尝试了一些模拟题,但后来发现这并不必要,真题已经足够充分。面对单词书,我感到相当无助,不论书籍有多厚,我都只能记住一两个单元的词汇。于是,在完成二十年的阅读真题后,参考了一些考研辅导老师的建议(他们指出考研词汇的复现率很高),我决定全面回顾阅读真题中出现的所有词汇。我利用有道词典的“单词本”功能,筛选并收集了约700个生词,然后在接下来的四个多月里频繁查阅(类似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记忆法)。在实际考试中,这种方法非常有效,考场上几乎没有任何我不认识的词。对于作文,我背诵了一个模板,结果证明这个模板足以应对,最后我的作文得分还算不错。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教育学基础综合涵盖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等多个领域,这就需具备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理解。在教育学原理部分,理解并掌握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等基本理论至关重要,要关注教育的社会影响和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和教学策略等内容,这些都是未来从事教育工作必备的知识。
对中外教育史的学习,不仅要知道各个时期的重要教育事件和人物,更要理解这些历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模式,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异同。至于教育研究方法,这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部分,需熟悉各种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尤其是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区别和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理解-记忆-应用的三步法。第一步,凭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深入理解每个概念和理论;第二步,凭做笔记和画思维导图,强化记忆;第三步,参与讨论或模拟题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还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论文、在线课程和论坛,扩大知识面,了解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观点。
我认为定期自我评估也非常重要。我会定期做一些模拟试题,检查自有的学习进度,并按成绩调整复习计划。在临近考试的阶段,我会进行全真模拟考试,以适应考试环境和时间压力。
保持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备考过程可能会艰难,但,每一个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自己,坚持到底,你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