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是性价比最高的一门课程,一般来说都是9月开始复习,虽然大纲解析是最权威的,但是排版不是很好,字太密集了,完全没有重点,建议买一本快速背诵的重点小册子,我用的肖秀荣的必背手册。练习选择题可以用肖秀荣的1000题,第一遍梳理知识点,做好标记,第二遍深刻记忆,最后几天的时候看错题,对做选择题很有帮助。到11月中旬有时事政治,我用的风中劲草的时事政治,看了两遍左右,这时基本考试的重点就很明了了,然后下一阶段大概考前20天的时候,大量模拟题上市,推荐肖秀荣最后四套题,押题很准,答案清晰。最后几天的时候对大题的热点要狂背,我那时候肖的背了有五遍。
考研数学方面:
我的基础知识还算稳固,起步阶段侧重课本学习,然后深入到数学分册,大概重复研读两遍,以确保所有概念都彻底理解。在10月之前,我已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知识点回顾。进入10月后,我会着手做800题,如果这部分内容能够掌握好,那么面临的挑战就不会太大。你可以尝试看看往年的真题,其实难度并不算高。做800题时,我每天稳定完成大约30道,偶尔兴致高昂会再多做一些。第一次过题,我习惯用铅笔在题目边上只记答案,遇到疑问或不确定的题目就在编号下划线,错误的题目则标上圆圈,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提升准确率。第二次,我会在草稿纸上仔细写出那些被标记的题目全过程(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建议除了一些基本题外都这样做)。
考研英语方面:
我认为记单词就像是与它们建立熟悉感。这是一项持续不断的练习,让每个单词逐渐变得面熟。我会在空闲时间里进行这项工作,每天处理500个单词,初期可能进展较慢,但随着时间推移速度自然提升。经过三四轮的重复,即使不看单词,我脑海中也能浮现出相关图像,并理解其大概含义。就这样,我利用课余时间坚持了三个月,每天投入一个多小时。到了后期,我不再频繁查阅单词,而是主要通过做真题时碰到的新词来强化记忆,尤其是那些可能会用到的词汇。自1997年起的真题,我反反复复地做,已经记不清做了多少次,但要确保留下一些用于最后一个月的模拟考试。有些人倾向于通过翻译阅读来复习,但我尝试了一天之后便觉得效率低下,这纯粹是个人喜好问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遥感概论的学习首先需掌握基本概念。遥感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探测技术,凭收集电磁波信息来分析地表特性。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可见光、红外、雷达等如何捕捉并解析这些信息是基础。理解像分辨率、辐射校正、地理定位等核心术语也是必不可少的。
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技巧是关键。包括图像增强、分类、解译等,这些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例如,凭图像分类识别土地利用类型,解译则能帮助深入理解地物属性。这些都需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如ENVI、ERDAS等,并结合GIS进行综合分析。
再者,遥感的应用领域广泛,从气候变化监测到城市规划,从灾害应急响应到生态环境保护,都有其身影。关注最新的科研进展和技术应用,阅读相关文献和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能加深对遥感的理解。
实践操作是提升技能的关键。尝试去做一些小项目,比如分析卫星图像,进行地物识别,或者参与一些科研课题,这会你对遥感有更深的认识。团队合作也很重要,因遥感往往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和他人交流能碰撞出新的思路。
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定期做笔记,整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遇到难题,我会积极寻求解答,无论是向导师教,还是在线上论坛交流,都能获得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