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经济思想史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刚开始接触政治复习,感觉一片茫然,逐渐地我才摸索出了个人的学习策略。因此,即使初期未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也不必过于焦虑。任何努力都不是徒劳,所谓的无效其实是为有效打基础,即使是误入歧途,也帮助你淘汰不合适的方式,引导你探索新的路径。我在初开始复习时,初期阶段每天匀出一个小时学习政治,到最后一个月全力冲刺时,则将每日的三个小时留给了它。我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但最终的成绩令我感到满意。九月里,我每天都研读精讲精练,并完成相对应章节的1000题练习,每结束一个章节,都会构建知识架构,回顾并整理错误题目;进入十月,我专注于历年真题的选择题,通过错误分析来填补知识空白,月底我又重新解答了1000题中的错题;十一月,我开始关注真题中简答题的解答技巧,月底拿到八套卷后,便开始了限时模拟训练,每天一套;到了十二月,我两次过了一遍最后四套卷的选择题,重温了错题集,考试周前的一周基本上每天都在熟记大题的答题策略。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是我花费时间最长最理想的科目。大概三月份开始看教科书——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还有浙大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我建议看前先了解一下具体需要看哪些章节并标注好,不要一股脑就开始投入学习。对于像我这种大学数学基础比较弱的同学,我建议是先自己认真看书,看书的目的是为了熟悉一下知识点,同时我还买了张宇的高数十八讲、线代九讲与概率论九讲以及历年真题全解和八套卷四套卷。怎么说呢,贪多嚼不烂。其实我个人觉得把课本与视频的笔记吃透、把历年真题全解认认真真做两三遍就应该会有非常不错的效果。
考研英语方面:
我个人认为,备考英语,历年的真题集便绰绰有余。众所周知,阅读理解是英语考试中的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大约从四月底起开始专注于阅读理解,总计进行了三次全面的练习,对于较新的题目,可以多加演练。最好预留一两套近期的试题作为模拟测试。在研习真题时,保持平和的心态至关重要,不必过于在意正确率,主要目标应是提升技巧、积累词汇和掌握解题策略。第一次练习的重点是积累陌生词汇,理解和剖析文中的复杂句子以及文章内容,每一篇文章都需要深入探究。遇到生词,可以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中,以便日后反复温习。第二次,我们需要关注文章的结构及选项设计,尝试自我解析,对照答案进行校对,黄皮书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第三次,我们需聚焦于选项的研究,你会发现,问题的提问方式和分布是有一定模式的,早期的问题通常较为简单,可直接从文中获取信息,而后期的问题可能需要对全文有整体的理解。在做真题的过程中,我汇总了各类常见题目的提问方式和解答思路,这有助于识别高频考点,黄皮书虽也有相关总结,但不够集中,自己整理的过程也是一次巩固,特别是在考前翻阅,效果显著。至于完形填空,分数占比不高,我并未投入大量时间研究,只是在暑期后结合真题稍作练习。若期望取得高分,自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新题型相对容易,良好的词汇基础和阅读能力对其大有裨益,不需要过多消耗精力。最后是作文部分,我从十月份开始接触高分范文,背诵是最重要的。可以按主题整理一些模板,并用真题进行实践,总之,多背诵、多动笔、多练习是提高的关键。
考研专业课方面: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在复习时,我特别注重理解宏观经济模型,如IS-LM模型、AD-AS模型等。这些模型虽然理论性强,但凭画图分析,能帮助直观地理解经济现象。要关注宏观经济政策,比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这些都是常考点。
微观经济学则聚焦于个体决策,如消费者行为、企业生产等。供求曲线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解和应用供求模型至关重要。还要深入理解效用论,掌握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的概念,以及消费者均衡的求解。对企业部分,成本函数的理解和利润最大化原则需重点掌握。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结合实际是最好的方式。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释新闻中的经济事件,这不仅能增强理解,也能提升答题的灵活性。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历年真题。凭做题,了解题型,找出自有的弱点,并锻炼解题速度。
,定期复习是关键。经济学的知识点繁多且相互关联,不及时巩固,很容易遗忘。我建议每周至少抽出一天进行系统性的复习,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我强调的是思考和讨论。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妨与同学一起探讨,或者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这种主动的学习态度会极大地推动进步。